基于劝导式设计的APP粘性行为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互联网产品 切入点:粘性行为 出处:《江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达,移动应用逐步地扩展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粘性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和竞争意义受到互联网行业的普遍关注。但由于粘性对于不同产品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式,以及行业内培养用户粘性实践的特点,事实上“粘性行为”这一概念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和形成机制上的解释。关于粘性的本质和形成机制的探索,可以帮助相关从业人与更好地理解如何看待用户的粘性,然后更进一步的通过有效的方式培养用户的粘性,因此这一概念的研究对于互联网的相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创新意义。本文首先全面了解了关于用户粘性的研究结论,总结了粘性目前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方式和提升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通过文献研究,首先确定了粘性其本质形态是用户的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行为,因此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规划,本次研究引入了针对行为进行设计的劝导式设计理论作为粘性行为的基本指导,提出了粘性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触发点、动机和能力三个要素类型。接着通过定性调研和分析的方法,从众多的移动应用用户中获取了粘性行为的影响要素,并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要素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先后三次的卡片分类研究,基于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模型建立了粘性行为形成机制,将粘性形成的过程定义为意图、采纳、发展和形成四个主要阶段,并展现了相关要素在每个阶段的作用和演变。之后通过对粘性行为过程汇总的规律的总结与推导,分析了利用粘性行为形成机制对产品经性质量评测和策略创新时的重要原则。最后结合产品属性论证了粘性行为在移动应用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选择性意义。最后,通过工作坊的形式验证了粘性行为形成机制理论模在产品的粘性分析和粘性提升策略创新中的指导性意义,工作坊产出了三款应用的粘性行为评测结果,并针对其中两个产品提出了多个粘性提升方案。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这一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lligent mobile de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mobile applications have gradually expanded to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ves. Stickiness is generally concerned by the Internet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significance. However, stickiness shows different forms of existence for different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ng user stickiness in the industry. In fact, the concept of "viscous behavior" has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and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iscosity can help the relevant practitioners and better understand how to view the user's stickiness. Then further through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user stickiness, so the research of this concept has important guidance and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or the relevant practice of the Internet. Firstly, this paper ha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on user stickines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finition of visco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Firstly,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intrinsic form of stickiness is a kind of behavior of the user with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so the research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eory guiding the practice, In this study, the theory of persuasive design for behavior design is introduced as the basic guidance of viscous behavior, and the trigger point in the formation of viscous behavior is proposed. Then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we ge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viscous behavior from a large number of mobile application users. The rationa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elements are verified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ree successive card sorting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iscous behavior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conceptual models. The process of viscous formation is defined as the four main stages of intention, adoption,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and shows the role and evolution of relevant elements in each s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making use of the mechanism of viscous behavior in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innovating their strategies.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properties of product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viscous behavi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style in mobile applications. Selective meaning. Finally, The form of the workshop verifi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viscous behavior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viscosity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viscosity promotion strategy. The workshop produce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viscous behavior of the three applications. Several viscous lifting schemes are proposed for two of the products.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reflects on the whole paper,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is theory.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311.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振威;;互联网产品推广五大思考[J];程序员;2009年10期
2 本刊编辑部;千鸟;常政;;互联网产品设计10年[J];程序员;2010年07期
3 袁楚;;轻博客之争[J];互联网天地;2011年07期
4 周鸿yN;;周鸿yN:好的互联网产品是运营出来的[J];中国传媒科技;2010年01期
5 ;互联网产品不是艺术品[J];程序员;2010年04期
6 周鸿yN;;给互联网创业者的建议[J];IT时代周刊;2010年16期
7 千鸟;;互联网产品设计十年[J];程序员;2010年07期
8 思域;;影响互联网产品节奏的五大因素[J];程序员;2010年07期
9 张鑫;袁改娟;;实现互联网产品与客户维系体系在营销中的交叉支撑[J];通信企业管理;2011年08期
10 左美云;陆杨;;互联网产品中隐喻表达的设计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阎涛洁;梁雄健;;基于SERVQUAL模型的互联网产品评价体系研究[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2 吴希选;张成军;;移动应用市场发展状况分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刘宁星;;关于博物馆开发少儿移动应用的调研和思考[A];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昆仑;;利用智能管道技术构建全新移动应用超市平台[A];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范春晓;邹俊伟;马飞飞;张晓莹;;一个移动应用综合发布平台的研究与设计[A];2004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符冰;白雪松;金耀辉;;新一代校园移动应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康洁;瞿弋微;;移动应用分析平台上基于Ajax实现客户端应用数据采集[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颁奖大会论文集(一等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伟;互联网产品只能吃“青春饭”?[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娅玲;互联网产品有望成为渠道新宠[N];计算机世界;2005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张琨 黄炎;让互联网产品改变人们生活[N];深圳商报;2006年
4 赵赛坡;四个互联网产品或“干掉”编辑部[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5 孙金华;打造移动互联网产品应把握人性“密码”[N];人民邮电;2014年
6 立铭;互联网产品向“南”走向“北”走[N];金融时报;2006年
7 新金融记者 孙翼飞;互联网产品“墓场”[N];新金融观察;2013年
8 记者 王莉雯 田立民;首个家庭互联网产品试水 长虹战略转型提速[N];上海证券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付刚;天弘基金首发互联网产品[N];华夏时报;2013年
10 见习记者 滑明飞;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国际化推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建民;面向移动应用安全评估的多属性专家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2 夏晓;移动应用推荐—从算法到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耀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移动应用商店盈利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柏松;基于劝导式设计的APP粘性行为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2 谢汶倩;针对特殊人群互联网产品信息无障碍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张高珲;《人民日报》雾霾报道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宗英健;基于LBS应用的美食推荐类互联网产品设计[D];扬州大学;2015年
5 嵇易冬;从下方塑造社会[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张梦琪;A婴幼儿奶粉公司的互联网产品项目定位与实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邓滔;基于隐喻认知的互联网产品反馈机制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厉曙光;基于心流理论的互联网产品体验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郑羚佳;基于用户界面的互联网产品“扁平化”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10 谢心一;移动端产品界面中的移情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89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58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