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计算环境下多模态信息融合的活动识别研究
本文选题:普适计算 切入点:活动识别 出处:《浙江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有效融合多模态的情境信息是普适环境下活动识别的重要研究方向。而现有活动识别方法在普适环境下的可用性不高。一方面,传统的活动识别方法通常都有着两个潜在的假设前提:其一是传感器在活动识别中总是固定在人的身上,其二是传感器在活动识别中不会因环境的干扰而发生传感器的滑动、扭曲和旋转的情况。但在普适环境下的应用中,这些假设对参与人员的活动束缚较强,只能存在于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下。另一方面,由于单一模态的运动信息(如加速度传感器信息)只能记录活动的部分信息,对复杂多变人类活动的识别效果不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普适计算环境下多模态信息融合的活动识别方法。首先,该方法针对基于智能手机的活动识别中设备朝向与位置的影响,结合坐标系映射和多维时序数据分类的技术,实现了一种具有可解释性的和朝向、位置不变性活动识别方法。其次,该方法针对基于单一模态信息的活动识别效果不高的问题,结合模型间的多样性,实现了有效融合多模态信息的活动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降低活动识别的设备朝向与位置影响上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有效融合多模态的信息提高活动识别的效果。
[Abstract]:The effective fusion of multi-modal situational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of activity recognition in pervasive environments, but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activity recognition are not highly available in pervasive environment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activity recognition usually has two underlying hypotheses: one is that the sensor is always fixed on the human body in the activity recognition, the other is that the sensor will not slide because of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ctivity recognition. Distortion and rotation. But in general applications, these assumptions are more restrictive to the activity of participants and can only exist in controlled laboratory environments. Since the motion information of a single mode (such as acceleration sensor information) can only record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of activity, the recognition effect of complex and variable human activities is not high.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n activity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modal information fusion in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 is proposed. Firstly, aiming at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device in mobile recognition based on smart phone, the method combines coordinate system mapp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temporal data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A method of activity recognition with interpretable and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 invariance is implemented. Secondly, the method aims at the problem of low recognition effect based on single modal information and combines the diversity of mode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n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equipment, and can effectively fuse the multi-modal in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activity recogni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建武;于晓燕;齐伟;;图书馆中的多模态应用[J];图书馆界;2011年01期
2 保罗·范登侯汶;杨颖;;多模态论辩话语重构:以美国广播公司一则新闻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3年04期
3 王学东;胡宋敏;谢辉;丁帅;曹高辉;;多模态网络主题资源聚合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4年07期
4 胡壮麟;;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J];符号与传媒;2011年01期
5 张薇;徐筱秋;;基于云教育平台的多模态输入优化模型建构[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年05期
6 郭志斌;;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0年14期
7 ;《妈祖文化的多模态语篇研究》简介[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瑜;穆志纯;徐正光;;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年02期
9 胡阿旭;陈贵萍;于洪志;;多模态语音实验室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黄戎;肖超;;多模态策略在复杂控制过程中的应用(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静;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侯涛;多信息融合滤波的多模态智能控制在高速列车速度控制中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5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7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张志坚;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邵荣;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玉竹;中美报刊政治漫画的批评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4 周德英;基于多模态互动意义的公益广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蒋迪;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6 宋康利;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君艳;中国文化网主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凌霄;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平面商业广告英汉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晓倩;多模态语篇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10 葛欣;中职英语物流词汇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5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60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