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基于地标的行人导航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4 21:29

  本文选题:地标 切入点:行人导航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寻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遭遇的现实问题,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的特殊形式,导航服务为用户规划最优路径并生成与这些路径相对应的路径指示。本研究中,路径指示的跟随者是行人。地标作为现有导航系统中最重要的导航信息,起到显著的方位标识和路径引导作用。基于地标的行人导航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引导用户在寻路过程中以最低的实际消耗和认知消耗到达目的地。地标是面向人类心理空间模型的外部参考点。行人导航系统中,地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常人们利用地标描述位置和路径,基于地标的位置表达和路径引导方式显得更为自然;2)陌生环境中,人们是通过显著地标来确定方向的,在路径指示中融入地标不仅可以支持空间定向,而且还能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寻路决策错误的概率;3)识别显著的地标可以确保行人跟随的路径的正确性和导航系统工作的正常性,路径上的地标越多,其质量越高。近年来,车载导航已较为成熟,相比之下面向行人的导航问题则日益突出:(1)缺少符合空间认知的位置概念的数字化表达技术通常导航系统将用户的空间位置信息映射到电子地图上,来描述用户在现实环境中的地理位置。然而,实际上人们通常是基于地标描述一个位置,而不是利用导航地图上显示的当前位置来描述。目前位置表达相关的研究中缺乏一种将人类认知的位置语义进行数字化表达的技术。(2)忽略了行人的空间认知对路径指示中地标选择的影响,而且无法有效捕捉行人的注视点以预测实际朝向用户在利用地标作为寻路过程中的空间参考点之前,正确识别环境中的地标是导航任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现实环境中,行人通常需要依赖视觉搜索寻找导航系统预先指定的地标。然而,现有面向行人导航的路径指示中的地标数据主要通过地标的显著性计算模型和在线地标资源获得,这些方法忽略了行人的空间认知对于地标选择的影响。此外,现有行人导航主要采用电子罗盘、磁力计、手机内置相机等确定行人的实际朝向。事实上,行人的实际朝向取决于注视点。然而,现有方法无法有效捕捉注视点以预测行人的实际朝向。(3)路径指示中提供的地标图像和方向指示无法适应行人位置和朝向变化相比汽车的行驶,行人的步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1)不受马路约束;2)朝向变化较大(步行过程中可以任意改变朝向)。而现有路径引导信息中地标方位和导航方向的指示无法适应行人位置和朝向的变化,这将导致路径选择错误的概率增加。(4)缺少规避复杂决策点的路径规划方法现有研究提出了在路径计算问题中使实际消耗和认知消耗最小化,例如:1)面向车载和行人导航的最少转弯路径和最简单路径等;2)面向车载导航的规避复杂决策点(其复杂度由节点个数衡量)的路径计算方法。然而,很少有研究针对基于地标的行人导航服务发展一种规避复杂决策点(其复杂度是通过现实场景中的地标数据定量表达)的方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验研究进行了相关验证:(1)本文提出并测试了一种形式模型以捕捉人类认知的位置概念,该模型借鉴机器人学的指纹概念,即一个位置可用其周围的地标进行描述。为了真实的测试面向人类认知的位置也可以用指纹描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指纹计算位置的算法,并设计了现场实验捕捉这些位置和这些位置对应的指纹。结果表明,具有相同指纹的所有空间位置的组合可以用于描述人类认知的位置。(2)首先以位置描述认知实验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顾及可视性、接近性和离心率的地标数据选择规则,并给出了具体的选择算法流程。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图像插值法的行人朝向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了图像的匹配程度以及行人和全景图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预测。其中,图像的匹配程度是在统计意义上根据匹配的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特征的百分比求得。朝向预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显著优于忽略了行人与全景图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朝向预测方法。(3)本文以位置描述认知实验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利用街景视图服务商提供的全景数据,提出了一种适应行人位置和朝向变化的地标图像提取方法。然后,实现了地标方位和导航方向的定性表达。最后,采用C++编程语言实现了基于地标的自适应路径指示自动生成模拟程序。模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提供以行人为中心、适应行人位置和朝向变化的动态路径指示生成服务。(4)本文提出了一种规避包含难以识别的地标的复杂决策点的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发展了一种基于街景视图服务商提供的全景图中提取的地标的尺寸和文本的复杂决策点确认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遗传算法,并利用该算法实现了规避复杂决策点的路径规划。在该遗传算法中,距离也是计算目标之一。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遗传算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该算法规划的最优路径在规避复杂决策点的同时,还能保证路径行程距离最短。本文提出的路径规划方法对于构建一个包含其它用户群体偏好(如规避分支数量较多的决策点)的完整行人导航系统至关重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289;P2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然,董力耘;中国大都市行人交通特征的实测和初步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郑为中;彭征;钟淑琴;;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行人交通信息导向系统——广州市行人指示标识系统解析[J];广东科技;2007年S1期

3 刘祥树;周小珠;金乐;;通道中行人交通的结队行走行为研究[J];广西物理;2010年04期

4 岳昊;张旭;陈刚;邵春福;;初始位置布局不平衡的疏散行人流仿真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鲍涵;;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系统优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滋容;黄如妙;施学荣;陈文粹;周欣怡;;台北市“礼让行人”之推动工作与展望[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和润沣;行人交通违法治理还需多管齐下[N];兰州日报;2012年

2 袁云才;行人闯红灯挨罚警醒交通陋习[N];长沙晚报;2012年

3 杨涛;行人“生病”,单位吃药?[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何雪华 李佳亮;广州:行人违法通报单位[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5 滕朝阳;由违法行人的血得到的教训[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6 杨涛;行人“犯病”让单位“吃药”有效吗[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张仕洪;荆门专项整治行人交通违法[N];湖北日报;2008年

8 陈志刚 吴存庆;兰州集中整治行人交通违法[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8年

9 朱忠保;行人违章与环保缺位[N];中国保险报;2010年

10 杨涛;株连式治理有悖法治精神[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沙;基于地标的行人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田欢欢;行人流和疏散动力学的宏微观建模和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刘晓栋;行人相向流和进入流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吴昊灵;考虑异质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设施行人流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明华;不同场景中行人疏散微观仿真建模及疏散诱导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李之红;基于差异化个体特性的密集客流疏散行为分析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7 傅丽碧;考虑人员行为特征的行人与疏散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8 郭宁;行人交通特征的实验和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赵莹莹;基于全时空信息的行人过街运行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曹淑超;视野受限条件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庆熊;行人同伴群交通行为建模与仿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劲宏;交叉口行人过街通行能力与过街设施选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晓旭;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分析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范箫翔;M1类车辆致行人下肢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泽高;多出口室内行人疏散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高彦超;路段平面过街设施合理设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庞雅静;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刘丽娟;城市道路路段行人过街行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蔡晓斐;重庆主城区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勤;考虑行人因素的交叉口信号最优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13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613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