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立体视觉测量系统的标定
本文选题:视觉测量 切入点:大视场 出处:《光学精密工程》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考虑传统的自标定方法虽然无需场景信息即可实现摄像机标定,但是标定精度较低,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大视场双目视觉测量系统自标定方法。该方法无需高精度标定板或者标定物,仅需利用空间中常见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建立摄像机参数与特征线间的约束方程,即可实现摄像机的内参数与旋转矩阵标定;同时利用空间中距离已知的3个空间点即可线性标定两摄像机间的平移向量。通过标定实验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标定精度能够达到0.51%,可以较高精度地标定双目测量系统。由于避免了大视场测量系统标定中大型标定物制造困难,以及摄像机自标定过程中算法冗杂,标定精度不高等问题,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度较好,适用于大视场双目测量系统的在线标定。
[Abstract]:Consider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self-calibration method can achieve camera calibration without scene information, but the calibration accuracy is low. Therefore, a new self-calibration method for large field binocular vision measurement syste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hich does not require high precision calibration board or calibration object. The calibration of camera inner parameters and rotation matrix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establishing the constraint equations between camera parameters and characteristic lines by using common parallel and vertical lines in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ion vector between two cameras can be calibrated linearly by using three spatial points with known distance in space.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by calibra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ibration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can reach the level of accuracy. The binocular measurement system can be calibrated with high accuracy. The algorithm is miscellaneous and the calibration accuracy is not high in the process of camera self-calibration. This method is easy to operate and has good precision. It is suitable for on-line calibration of large field of view binocular measurement system.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精密特种加工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51375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基金资助项目(No.51227004) 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No.2014CB46504) 国家创新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321004)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40128010)
【分类号】: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长度、直径和厚度的测量系统[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9年02期
2 蒙建波;朱林章;;仪表测量系统中的噪声干扰及其抑制方法[J];自动化仪表;1990年06期
3 简淼夫;李昌勇;;新型气体三维流场智能化测量系统的开发研究[J];水泥技术;1991年01期
4 王晓军,杨大为;高压陡脉冲信号测量系统的补偿[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1年03期
5 ;动态光束波前测量系统[J];光电工程;1995年02期
6 张莉萍;微机控制传感器测量系统[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李文明;先进的现场刚度测量系统[J];世界产品与技术;1998年05期
8 陈宁,丁军;摆角测量系统的设计[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关惠虹;;光纤馈入集成测量系统[J];宁夏电力;2000年S1期
10 万振凯,高魁钧,萧钢;喂毛机喂毛重量计算机测量系统的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婵娟;;浅议如何更准确有效地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A];2007年度中国航空学会计量技术专业委员会计量与质量专题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剑;;纸张水分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华陈权;;张力测量系统的研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徐喜庆;梁雪;陈灵华;赵淑霞;赵俊文;;碎屑岩颗粒分布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锋;李跃波;;常规爆炸工程效应试验中测量系统的选择及使用[A];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夏定纯;秦肖臻;;模式剪移动位置精确测量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苏占强;何辅云;朱娟花;;多探头连续管材壁厚的高速测量系统[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兰;;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及其动态性研究[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晁博;刘信信;;秦山二期扩建工程棒位测量系统调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10 刘春龙;孙慧颖;胡滨;金仁玲;陈宝荣;;两种不同生化测量系统血清生化十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估[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姜丽丽;试飞院建成航迹测量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0年
2 秦炼;构建下一代测试测量系统[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吴玉华;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助力四川测绘[N];中国测绘报;2013年
4 记者 谷学涛 通讯员 邓斌 高林;首次市场化应用喜迎开门红[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孙宏;一种新型无线钢水测量系统的试验与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6 ;京诚鼎宇自主研发中厚板平面板形测量系统[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7 记者 吴宝成;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通过专家鉴定[N];中国测绘报;2011年
8 钟;带钢卷取时的在线卷形测量[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9 钟燕平 桂银生 ;播种机性能检验有了高新装备 [N];中国花卉报;2003年
10 王娅莉;我国纳米测量技术和计量基标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亮星;计量型测量系统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苏日建;信息测量系统及其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小芳;计量值测量系统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谢少锋;测量系统分析与动态不确定度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 赵燕;属性值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6 蒋敏兰;测量系统精度损失溯源与预测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省书;激光陀螺捷联姿态路谱测量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朱嘉;基于视觉与触觉集成传感的多坐标组合测量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马双宝;基于熵的信息测量系统建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郭强;平硐摄影成像测量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屠恒海;嵌入式光栅数显测量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国强;便携式发射率测量系统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李高明;相干偏振矩阵测量系统的研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波;测量系统分析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刘颖;基于无线网络的肌电测量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6 苏振强;谐振筒式微质量测量系统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范树海;智能化多功能偏振参数测量系统的研制和改进[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邓建清;基于机器视觉的球面多孔位测量系统[D];四川大学;2004年
9 孙爱东;纵向多极阵列电导式两相流测量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邢静芳;基于浊度法的抗生素效价测量系统的研发[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6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64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