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地区经济不平衡背景下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00:37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行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兴技术,对未来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受到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引导,近年来BIM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很多城市的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与美国、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等国家相比,BIM在我国的应用经验和技术水平还相距甚远。此外,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的经济、科技、建设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导致我国BIM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性,BIM技术在很多地区的推进过程都比较缓慢,整体普及情况并不良好。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的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影响因素差异,差别性地制定倾斜政策,促进我国BIM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本文以地区经济不平衡为理论基础,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总体特征、成因以及对我国建筑行业和BIM技术应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划分为BIM技术发达地区和BIM技术欠发达地区,并对两个地区的BIM政策、BIM相关规范制定情况和BIM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梳理出56项BIM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由于研究立足...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区经济不平衡背景下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技术路线

来源,技术,内容,阶段


25第3章BIM基础知识和应用现状对比3.1BIM基础知识3.1.1BIM技术概念及应用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早在1975年,ChuckEastmen教授[61]就提出了“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这一与BIM相关的概念,之后JerryLaiserin[62]也对其概念进行了定义;80年代,美国学者RobertAshi[63]为其命名为“BuildingModeling”;2002年,“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即建筑信息模型这一概念被Autodesk公司提出,BIM的概念真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关于BIM确切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定义有美国国家标准对BIM的定义:BIM是建设项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它是一个共享知识资源,涵盖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施信息,不同的参与者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够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娶更新及修改信息,实现协同作业[64]。我国的何关培将BIM定义为现代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下的一个创新技术,它作为一个建筑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信息模型,既是一个存储信息的载体,也是项目众多参与方之间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工具[65]。BIM技术的价值在于它能通过收据收集,模型建立和数据管理,赋予项目动态关联,甚至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和协调管理。其在各阶段的应用功能见图3-1。图3-1BIM技术应用主要阶段及内容(来源:中国BIM网)

效果图,可视,效果图


26在方案规划和设计阶段,BIM技术可以进行方案比癣方案优化、可视化设计以及设计冲突检查,或者在节能方面进行热能分析、能耗分析和环境模拟等,减少设计返工,提高设计工程效率。在施工阶段,BIM主要应用于模拟化施工,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加入4D进度模型和5D造价模型,增加了时间(工期)维度和成本维度,实现工程项目的动态施工管理。在运营维护阶段,业主可以利用前期形成的BIM数据库,实现对建筑对象的建筑空间管理、设备维修养护管理以及安全管理。3.1.2BIM技术特点及优势(1)可视化:BIM打破了传统的二维图纸模式,真正实现“所见所得”,在BIM模型中,可以实现任意角度、任意部位的观察,还可以实现效果图制作并自动生成报表,有利于复杂建筑的直观展示,降低工人识图难度和识图错误,最关键的是,BIM项目可以实现从设计到运营全过程的可视化沟通与决策。(2)协(2)协调性:“协调”可以说是项目最重要、最难以控制的要素之一,随着项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涉及到的参与方和专业也越来越多,由于沟通协调不到位,很多错误都无法避免,并且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往往需要组织多方开会讨论、出变更,效率十分低下。BIM的“协调性”服务可以在建筑物构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项目出现变更时,也可以高效、准确地实现模型和图纸的同步修改,极大地减少了项目错漏风险,有利于减少沟通成本,缩短项目工期。图3-2BIM可视化效果图


本文编号:3000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000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9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