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自救式移动终端应用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28 21:52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大,突发性强,致灾面广,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中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部分地区地震断裂层明显,地震活动频繁。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政府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防震减灾的工作中。智能手机的普遍推广,三网融合,移动通信,GPS智能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计算等高科技领域内的技术不断成熟与发展,使灾难和危机情景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变得简单快捷,也为科学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当前,国内关于地震自救指导的移动终端应用型系统设计,主要还停留在电子工程方面的预测装置警报和地震中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开发应用,并没有存在一款专门为普通大众研发的地震自救型手机App移动应用设计。其次,在地震类App的总体设计中,偏重于智能手机终端的程序编码和算法开发,忽视了App应用终端的交互设计和视觉审美呈现。设计中存在着功能不全,结构单一,系统设置重复,信息架构陈旧等缺陷。为了配合国家快速、高效、及时应对地震的紧急救援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应用系统设计,在遵循系统设计理论和产品交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震前、...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防震自救”产品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展示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2-1我国不同地域用户对产品需求和兴趣的分布图并且,通过中国地震台网授权发布的“地震速报”App用户使用频率及时长分布图(2-1)。中国地震台网站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流量随时间推移,显示的数据有PC端网站(蓝色),移动设备网站(绿色)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红色)。新访客被定义为在过去30分钟内未显示任何先前活动的访客。17:17:30(顶部)应用流量的峰值是一旦地震的震级和位置被地震确定后发送给在震源中心半径为30公里的“地震速报”用户的通知的结果。移动设备在地震发生的大约12秒内启动了应用程序。流量增加是在应用流量的21秒内自动检测到的,并且在网站流量的36秒内自动检测到。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出,用户使用“地震速报”App的高峰期从地震发生的后的12秒开始,持续到震后的30分钟。用户只有在经历了地震险情之后才会对该功能类型的产品有一段爆发性的增长需求。而在地震过后的4-7天中,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呈直线下降。图2-2“地震速报”App用户访问频率直线图2.1.2用户访谈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早期的用户访谈能够帮助设计师真正理解用户及其需求、动机。一旦基于定性用户研究及其产生的模型建立了坚实的设计概念,可用性测试将成为评判设计是否有效的高效工具。目标导向设计研究过程的初期举足轻重。为了进一步了解用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2-1我国不同地域用户对产品需求和兴趣的分布图并且,通过中国地震台网授权发布的“地震速报”App用户使用频率及时长分布图(2-1)。中国地震台网站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流量随时间推移,显示的数据有PC端网站(蓝色),移动设备网站(绿色)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红色)。新访客被定义为在过去30分钟内未显示任何先前活动的访客。17:17:30(顶部)应用流量的峰值是一旦地震的震级和位置被地震确定后发送给在震源中心半径为30公里的“地震速报”用户的通知的结果。移动设备在地震发生的大约12秒内启动了应用程序。流量增加是在应用流量的21秒内自动检测到的,并且在网站流量的36秒内自动检测到。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出,用户使用“地震速报”App的高峰期从地震发生的后的12秒开始,持续到震后的30分钟。用户只有在经历了地震险情之后才会对该功能类型的产品有一段爆发性的增长需求。而在地震过后的4-7天中,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呈直线下降。图2-2“地震速报”App用户访问频率直线图2.1.2用户访谈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早期的用户访谈能够帮助设计师真正理解用户及其需求、动机。一旦基于定性用户研究及其产生的模型建立了坚实的设计概念,可用性测试将成为评判设计是否有效的高效工具。目标导向设计研究过程的初期举足轻重。为了进一步了解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ndroid系统的地震科普公共服务应用软件设计[J]. 吴雯雯,张俊,裘涛,汪丹丹,王远.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8(07)
[2]智慧医疗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与分析[J]. 曾国军,魏武然,邹炳文,刘畅,陈斌,李为民,张伟,黄勇,李正赤,刘伦旭,沈彬,赵纪春,廖志林,师庆科,王淼,况伟宏,蒋耀文,郝晓婷. 华西医学. 2018(03)
[3]地震灾时个体行为反应模式与影响因素——以芦山地震为例[J]. 李华强,范春梅,贾建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基于共享模式的地震灾情集成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J]. 杨天青,姜立新,董曼,席楠,刘钦.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2)
[5]基于Android的地震速报软件设计与实现[J]. 高嘉伟,李娟,李帮辉.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6(05)
[6]基于ArcGIS For Android的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杨哲. 微型电脑应用. 2016(01)
[7]基于Citrix XenApp的地震办公平台发布技术研究[J]. 李永红,周娜,赵国峰. 震灾防御技术. 2015(03)
[8]基于微信的地震行业APP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 何霆,叶佳宁. 华南地震. 2015(02)
[9]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J]. 王东明,李永佳,陈洪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黄宝森,张云昌,胡卫建.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5)
博士论文
[1]地震伤亡发生规律及灾民生理与心理创伤研究[D]. 唐碧菡.第二军医大学 2017
[2]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 董惠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APP界面导航系统设计的视觉认知研究[D]. 张悦.江南大学 2017
[2]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睿.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3]地震科普知识图形辅助设计[D]. 王梦雅.西南交通大学 2015
[4]藏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D]. 靳一凡.青海师范大学 2015
[5]基于行为特征的芦山县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策略研究[D]. 尹灵芳.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6]历史街区的防灾减灾设计研究[D]. 张丽娜.重庆大学 2014
[7]基于智能手机地震灾情收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黎辉.北京邮电大学 2012
[8]基于SMS和GIS的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D]. 郑向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2
[9]基于地震避难行为心理的避难地空间体系研究[D]. 冉茂梅.西南交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06306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防震自救”产品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展示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2-1我国不同地域用户对产品需求和兴趣的分布图并且,通过中国地震台网授权发布的“地震速报”App用户使用频率及时长分布图(2-1)。中国地震台网站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流量随时间推移,显示的数据有PC端网站(蓝色),移动设备网站(绿色)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红色)。新访客被定义为在过去30分钟内未显示任何先前活动的访客。17:17:30(顶部)应用流量的峰值是一旦地震的震级和位置被地震确定后发送给在震源中心半径为30公里的“地震速报”用户的通知的结果。移动设备在地震发生的大约12秒内启动了应用程序。流量增加是在应用流量的21秒内自动检测到的,并且在网站流量的36秒内自动检测到。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出,用户使用“地震速报”App的高峰期从地震发生的后的12秒开始,持续到震后的30分钟。用户只有在经历了地震险情之后才会对该功能类型的产品有一段爆发性的增长需求。而在地震过后的4-7天中,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呈直线下降。图2-2“地震速报”App用户访问频率直线图2.1.2用户访谈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早期的用户访谈能够帮助设计师真正理解用户及其需求、动机。一旦基于定性用户研究及其产生的模型建立了坚实的设计概念,可用性测试将成为评判设计是否有效的高效工具。目标导向设计研究过程的初期举足轻重。为了进一步了解用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2-1我国不同地域用户对产品需求和兴趣的分布图并且,通过中国地震台网授权发布的“地震速报”App用户使用频率及时长分布图(2-1)。中国地震台网站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流量随时间推移,显示的数据有PC端网站(蓝色),移动设备网站(绿色)和“地震速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红色)。新访客被定义为在过去30分钟内未显示任何先前活动的访客。17:17:30(顶部)应用流量的峰值是一旦地震的震级和位置被地震确定后发送给在震源中心半径为30公里的“地震速报”用户的通知的结果。移动设备在地震发生的大约12秒内启动了应用程序。流量增加是在应用流量的21秒内自动检测到的,并且在网站流量的36秒内自动检测到。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出,用户使用“地震速报”App的高峰期从地震发生的后的12秒开始,持续到震后的30分钟。用户只有在经历了地震险情之后才会对该功能类型的产品有一段爆发性的增长需求。而在地震过后的4-7天中,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呈直线下降。图2-2“地震速报”App用户访问频率直线图2.1.2用户访谈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早期的用户访谈能够帮助设计师真正理解用户及其需求、动机。一旦基于定性用户研究及其产生的模型建立了坚实的设计概念,可用性测试将成为评判设计是否有效的高效工具。目标导向设计研究过程的初期举足轻重。为了进一步了解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ndroid系统的地震科普公共服务应用软件设计[J]. 吴雯雯,张俊,裘涛,汪丹丹,王远.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8(07)
[2]智慧医疗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与分析[J]. 曾国军,魏武然,邹炳文,刘畅,陈斌,李为民,张伟,黄勇,李正赤,刘伦旭,沈彬,赵纪春,廖志林,师庆科,王淼,况伟宏,蒋耀文,郝晓婷. 华西医学. 2018(03)
[3]地震灾时个体行为反应模式与影响因素——以芦山地震为例[J]. 李华强,范春梅,贾建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4]基于共享模式的地震灾情集成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J]. 杨天青,姜立新,董曼,席楠,刘钦.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2)
[5]基于Android的地震速报软件设计与实现[J]. 高嘉伟,李娟,李帮辉.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6(05)
[6]基于ArcGIS For Android的地震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杨哲. 微型电脑应用. 2016(01)
[7]基于Citrix XenApp的地震办公平台发布技术研究[J]. 李永红,周娜,赵国峰. 震灾防御技术. 2015(03)
[8]基于微信的地震行业APP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 何霆,叶佳宁. 华南地震. 2015(02)
[9]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J]. 王东明,李永佳,陈洪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黄宝森,张云昌,胡卫建.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5)
博士论文
[1]地震伤亡发生规律及灾民生理与心理创伤研究[D]. 唐碧菡.第二军医大学 2017
[2]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 董惠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APP界面导航系统设计的视觉认知研究[D]. 张悦.江南大学 2017
[2]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睿.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3]地震科普知识图形辅助设计[D]. 王梦雅.西南交通大学 2015
[4]藏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人群差异[D]. 靳一凡.青海师范大学 2015
[5]基于行为特征的芦山县城室外应急避难场所设计策略研究[D]. 尹灵芳.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6]历史街区的防灾减灾设计研究[D]. 张丽娜.重庆大学 2014
[7]基于智能手机地震灾情收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黎辉.北京邮电大学 2012
[8]基于SMS和GIS的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D]. 郑向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2
[9]基于地震避难行为心理的避难地空间体系研究[D]. 冉茂梅.西南交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06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10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