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对微信用户行为涵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取消订阅”行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0 18:20
便捷高效的大众传播环境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频次,使得用户被迫面对超过实际需求和处理能力的过载信息,信息过载成为常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既确保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和处理信息,也促使用户为满足使用需求而处理数量更多的信息。在使用频次最高、群体数量最大的微信平台上,用户面对公共服务、社交对象、个人页面等多个信息来源,产生规避信息过载的涵化行为。“取消订阅”是用户规避信息过载的主要方式。面对微信平台中的信息过载,用户“取消订阅”的行为因单位强度、过载频次、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信息形式及过载规避难易程度等中介因素作用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特征,存在对微信整体、公共服务、个人页面、社交对象等主要信息来源“取消订阅”的不同倾向。研究借助多重中介模型搭建“信息过载”“取消订阅”之间的“刺激-反应”链条,在采取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导入SPSS软件进行函数关系分析。相关分析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支撑,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开展验证,从而对中介因素的作用及影响进行规律总结。针对研究假设开展的数据分析及验证可知,用户在微信平台进行信息处理时,因单位强度的信息量达到用户容忍过载的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信的概念提出
1.2.2 微信的研究发展
1.2.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信息过载的研究
1.2.4 用户行为涵化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模型
1.3.1 涵化理论
1.3.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3.3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1.3.4 时空压缩理论
1.3.5 信息选择或然率理论
1.3.6 多重中介模型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焦点小组访谈法
1.4.3 文献资料研究
1.4.4 扎根理论
1.4.5 分析和解释量化数据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分析
2.1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环境
2.1.1 微信在社交媒体中的兴起
2.1.2 传播终端的移动化
2.1.3 即时通讯应用的普及
2.2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类型
2.2.1 用户行为活跃度
2.2.2 “权衡需求”订阅习惯
2.2.3 信息订阅渠道
2.3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特征
2.3.1 微信使用的依赖性和“社交成瘾”
2.3.2 线下社交圈层的代入
2.3.3 网络趣缘行为的满足
2.3.4 “碎片化”的使用
2.4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感知:信息过载
2.4.1 微信信息过载的定义
2.4.2 微信信息过载的缘由
2.4.3 微信信息过载的类型
2.4.3.1 大众传播过载
2.4.3.2 特定内容过载
2.4.3.3 单一对象过载
2.4.3.4 信息服务过载
2.4.4 微信信息过载的应对:“取消订阅”
2.4.4.1 对个人页面取消订阅
2.4.4.2 对社交对象取消订阅
2.4.4.3 对公共服务取消订阅
2.4.4.4 对微信整体取消订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基础:多重中介模型
3.2 研究区间:时空压缩理论的接触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变量确定
3.4 研究假设
3.4.1 用户“取消订阅”存在不同倾向的假设提出
3.4.2 单位强度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3 信息来源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4 信息内容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5 信息形式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6 过载频次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7 规避难易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5 问卷设计与信息收集
3.5.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3.5.2 调查样本的选取、规模及抽样方式
3.5.3 操作性问项设计
3.5.4 调查样本的数据收集及整理
3.6 焦点小组访谈与信息收集
3.6.1 访谈问题的设计
3.6.2 焦点小组的选取
3.6.3 访谈记录整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1 数据收集情况
4.2 问卷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统计分析
4.3.1 样本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描述
4.3.2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4.4 中介变量
4.4.1 单位强度
4.4.2 信息来源重要性
4.4.3 信息内容需求性
4.4.4 信息形式多样性
4.4.5 过载频次
4.4.6 过载规避难易
4.5 影响结果分析
4.5.1 对微信整体取消订阅
4.5.2 对公共服务取消订阅
4.5.3 对社交对象取消订阅
4.5.4 对个人页面取消订阅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验证
5.1 工具与计数
5.2 研究检验
5.2.1 信度及效度检验
5.2.2 回归性检验
5.3 假设验证
5.3.1 信息过载中存在极限值
5.3.2 单位强度/过载频次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3 信息来源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4 信息内容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5 信息形式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6 规避难易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取消订阅”的触发:信息量与极限值
6.1.1 极限值存在且呈现动态变化
6.1.2 极限值是媒介使用素养的体现
6.1.3 微信舆论场兴起推动极限值增大
6.2 单位强度与过载频次影响“取消订阅”素养
6.2.1 “取消订阅”影响单位强度的转化率
6.2.2 单位强度/过载频次中介效果持续反馈
6.2.3 单位强度/过载频次培养用户媒介素养
6.2.4 “取消订阅”建立在一定单位强度的基础上
6.2.5 过高频次引发“取消订阅”的群体记忆
6.3 强影响中介因素:信息内容与信息来源
6.3.1 信息来源影响受社交需求制约
6.3.2 信息内容与意见领袖的加工
6.3.3 媒介对信息内容存在传播效果感知滞后
6.3.4 “取消订阅”用户基数影响媒介内容制作
6.4 弱影响中介因素:信息形式和规避难易
6.4.1 规避信息过载成为用户基本技能
6.4.2 丰富信息形式降低过载感知
6.4.3 “取消订阅”风险在信息形式层面推动媒介竞争
6.5 用户“取消订阅”的其余特征
6.5.1 “取消订阅”是用户情绪的宣泄
6.5.2 微信中“取消订阅”态度可传递
6.5.3 “取消订阅”呈现群体性差异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3739677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信的概念提出
1.2.2 微信的研究发展
1.2.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信息过载的研究
1.2.4 用户行为涵化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模型
1.3.1 涵化理论
1.3.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3.3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1.3.4 时空压缩理论
1.3.5 信息选择或然率理论
1.3.6 多重中介模型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焦点小组访谈法
1.4.3 文献资料研究
1.4.4 扎根理论
1.4.5 分析和解释量化数据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分析
2.1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环境
2.1.1 微信在社交媒体中的兴起
2.1.2 传播终端的移动化
2.1.3 即时通讯应用的普及
2.2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类型
2.2.1 用户行为活跃度
2.2.2 “权衡需求”订阅习惯
2.2.3 信息订阅渠道
2.3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特征
2.3.1 微信使用的依赖性和“社交成瘾”
2.3.2 线下社交圈层的代入
2.3.3 网络趣缘行为的满足
2.3.4 “碎片化”的使用
2.4 微信的用户行为涵化感知:信息过载
2.4.1 微信信息过载的定义
2.4.2 微信信息过载的缘由
2.4.3 微信信息过载的类型
2.4.3.1 大众传播过载
2.4.3.2 特定内容过载
2.4.3.3 单一对象过载
2.4.3.4 信息服务过载
2.4.4 微信信息过载的应对:“取消订阅”
2.4.4.1 对个人页面取消订阅
2.4.4.2 对社交对象取消订阅
2.4.4.3 对公共服务取消订阅
2.4.4.4 对微信整体取消订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基础:多重中介模型
3.2 研究区间:时空压缩理论的接触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变量确定
3.4 研究假设
3.4.1 用户“取消订阅”存在不同倾向的假设提出
3.4.2 单位强度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3 信息来源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4 信息内容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5 信息形式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6 过载频次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4.7 规避难易与“取消订阅”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假设提出
3.5 问卷设计与信息收集
3.5.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3.5.2 调查样本的选取、规模及抽样方式
3.5.3 操作性问项设计
3.5.4 调查样本的数据收集及整理
3.6 焦点小组访谈与信息收集
3.6.1 访谈问题的设计
3.6.2 焦点小组的选取
3.6.3 访谈记录整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1 数据收集情况
4.2 问卷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统计分析
4.3.1 样本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描述
4.3.2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4.4 中介变量
4.4.1 单位强度
4.4.2 信息来源重要性
4.4.3 信息内容需求性
4.4.4 信息形式多样性
4.4.5 过载频次
4.4.6 过载规避难易
4.5 影响结果分析
4.5.1 对微信整体取消订阅
4.5.2 对公共服务取消订阅
4.5.3 对社交对象取消订阅
4.5.4 对个人页面取消订阅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验证
5.1 工具与计数
5.2 研究检验
5.2.1 信度及效度检验
5.2.2 回归性检验
5.3 假设验证
5.3.1 信息过载中存在极限值
5.3.2 单位强度/过载频次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3 信息来源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4 信息内容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5 信息形式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3.6 规避难易对信息过载与“取消订阅”的中介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取消订阅”的触发:信息量与极限值
6.1.1 极限值存在且呈现动态变化
6.1.2 极限值是媒介使用素养的体现
6.1.3 微信舆论场兴起推动极限值增大
6.2 单位强度与过载频次影响“取消订阅”素养
6.2.1 “取消订阅”影响单位强度的转化率
6.2.2 单位强度/过载频次中介效果持续反馈
6.2.3 单位强度/过载频次培养用户媒介素养
6.2.4 “取消订阅”建立在一定单位强度的基础上
6.2.5 过高频次引发“取消订阅”的群体记忆
6.3 强影响中介因素:信息内容与信息来源
6.3.1 信息来源影响受社交需求制约
6.3.2 信息内容与意见领袖的加工
6.3.3 媒介对信息内容存在传播效果感知滞后
6.3.4 “取消订阅”用户基数影响媒介内容制作
6.4 弱影响中介因素:信息形式和规避难易
6.4.1 规避信息过载成为用户基本技能
6.4.2 丰富信息形式降低过载感知
6.4.3 “取消订阅”风险在信息形式层面推动媒介竞争
6.5 用户“取消订阅”的其余特征
6.5.1 “取消订阅”是用户情绪的宣泄
6.5.2 微信中“取消订阅”态度可传递
6.5.3 “取消订阅”呈现群体性差异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3739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73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