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基于粒计算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3-04-20 00:42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评价教师科研水平,开始成为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工作重心。借助粒计算理论粒化思想,本文研究了基于决策粒化度的属性约简算法,分析了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流程,完成了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系统模块设计等工作,开发了基于粒计算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系统。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决策粒化度的属性约简算法。借鉴多种属性约简算法,本文从信息粒群出发,利用决策粒化度来衡量某条件属性集相对于决策属性集的粒化程度,阐述了属性重要度和约简的求解方法,给出了相应的属性约简改进算法;(2)探讨了基于粒计算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流程。结合已有方法,本文探讨了包含构建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数据预处理、属性约简和评价规则等四大环节的评价流程,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转化为寻找属性约简来优化指标体系,并根据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确定了本文的设计方案;(3)开发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系统。本文从开发环境、系统模块设计等方面介绍了系统开发所具备的条件和开发思路,并分角色分模块阐述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实现过程,展...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方法
    2.2 粒计算理论
        2.2.1 粒及粒化
        2.2.2 粒运算
        2.2.3 划分
        2.2.4 决策信息系统
        2.2.5 属性约简
        2.2.6 决策规则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决策粒化度的属性约简改进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粒的概念
        3.2.1 粒公式和粒函数
        3.2.2 信息粒群
        3.2.3 决策粒化度
    3.3 属性重要度与属性约简
        3.3.1 属性重要度
        3.3.2 约简
    3.4 基于决策粒化度的属性约简算法
        3.4.1 算法思想
        3.4.2 具体算法
        3.4.3 算法复杂度
        3.4.4 实例分析
        3.4.5 算法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用户角色分析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1.3 非功能需求分析
        4.1.4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4.1.5 用例分析
    4.2 科研积分标准分析
        4.2.1 科研项目积分标准分析
        4.2.2 科研成果积分标准分析
        4.2.3 科研奖励积分标准分析
    4.3 评价流程设计
        4.3.1 构建指标体系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属性约简
        4.3.4 评价规则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系统实现
    5.1 开发环境要求
        5.1.1 硬件要求
        5.1.2 软件要求
    5.2 登录模块功能实现
    5.3 教师模块功能实现
        5.3.1 我的资料模块
        5.3.2 我的项目模块
        5.3.3 我的成果模块
        5.3.4 我的奖励模块
        5.3.5 我的考核模块
    5.4 科研秘书模块功能实现
        5.4.1 项目管理模块
        5.4.2 成果管理模块
        5.4.3 奖励管理模块
    5.5 系统管理员模块功能实现
        5.5.1 用户管理模块
        5.5.2 科研管理模块
        5.5.3 指标管理模块
        5.5.4 评价管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94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794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e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