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_物联网工程_浅谈软件工程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浅谈软件工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软件工程是一类工程。工程是将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科学。就软件工程而言,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软件。其中应用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本文只要阐述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工程;模型;迭代;
1 软件工程概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硬件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并要求软件与之相适应。当时的软件生产具有个体化、作坊式特点,开发工具落后,开发平台单一,程序设计语言功能差。尤其是软件维护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计算机资源,许多程序的个体化特性使得它们无法修改和维护。有的干脆废弃原有系统不用,从头编写新软件。与此同时,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管理和维护困难,开发费用不断增加。这种软件开发技术、开发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的状况与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和对软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软件危机”。软件危机的产生使计算机软件专家认识到软件开发必须以新的方法作指导,原有的软件开发方法必须改变,他们决定把工程技术的思想引入软件开发领域,使软件开发走上工程学科的途径,以摆脱日益严重的软件危机。于是,美国和西欧的一些科学家在1968年的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软件工程”这个名词,是利用工程学的方法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学科。从此,软件工程作为-- F~I 学科正式诞生,人们开始了软件工程的研究。
2 软件工程发展过程中常用模型
软件的质量因素很多,如正确性、可靠性、容错性、易用性、灵活性、可扩充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等等。有些因素相互重叠,有些则相抵触,真要提高质量可不容易啊!软件工程的主要环节有:人员管理、项目管理、可行性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测试、维护等。
软件工程模型建议用一定的流程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可用规范的方式操作全过程,如同工厂的生产线。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有:瀑布模型(线形模型),渐增式模型,螺旋模型,快速原型模型等。
最早出现的软件工程模型是线性模型(又称瀑布模型)。线性模型太理想化,太单纯,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偶而被人提起。都属于被贬对象.未被留一丝惋惜。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线性”是人们最容易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思想方法。当人们碰到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其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线性问题,然后逐个解决。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nf能是复杂的,而单个子程序总是简单的,可以用线性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干活就太累了。线性是一种简洁,简洁就是美。当我们领会了线性的精神。就不要再呆板地套用线性模型的外表,而应该用活它。例如渐增式模型实质就是分段的线性模型,如图3所示。螺旋模型则是接连的弯曲了的线性模型。在其它模型中都能够找到线性模型的影子。
3 软件工程的发展变化
国外很多项目的开发都是基于一些图形化的东西来做的,他们的日的是尽量少写代码甚至不写代码。代码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自动生成,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用户的需求变化或者业务逻辑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图形表示的调整。然后重新自动生成代码,这也就是国外开发很注重对项目的概念和逻辑分析的原因。
他们的重点是把业务规则和需求用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CASE工具自动生成代码。所以当国人还在不停的开发一个又一个的MIS工具的时候,国外已经把很多精力放到了CASE工具的制作上。
社会进步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软件的开发也不例外。为什么在软件开发的今天已经不能出现象裘伯君这样的软件英雄的原因也在这里,单凭个人之力,我们也许穷尽有生之年也开发不出象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因为。当前软件行业的壁垒无非就是两个,一个就是以技术创新取胜,你模仿的了其中的界面,但是你没有办法实现其中的核心功能。结果是你只能购买其技术核心,而你作一些边角工作。不举别的例子,比如VB这样的开发工具,其核心部分是它和第三方提供的COM控件或者是DLL函数库,你所做的就是一个整合的工作。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考量
下一篇:实践性思维的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
浅谈软件工程的发展相关推荐
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对于混龄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让幼儿身心愉悦、精神振奋,在新鲜、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自2014年以来,我们在参与我园《自然运动理念下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材料有效性投放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创新探索,历经困惑与感悟,通过发现与反思,围绕户外混龄材料投放这一关键环节谈谈粗浅的意见。
一、认识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的价值所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户外混龄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游戏的盛宴。从游戏可以发掘出混龄教育包括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契机,而纵观幼儿混龄教学的各类活动,只有游戏才能将混龄教育的特征与目标一览无余地体现和表达出来。对混龄活动的考察有诸多影响因素,围绕混龄活动的设计,也有诸多考量因素。但这其中,材料是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的选择可以说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能否体现材料的多变、趣味,能否切合幼儿机体发育的特点,能否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将在幼儿参与户外混龄活动中直接体现,甚至影响活动的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是促进幼儿正常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开展混龄活动的基础保障。重视材料的设计、重视材料的收集、重视材料的投放,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反映及时进行调整、引导,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欲望,实现让材料代替教师说话,是关系到户外混龄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把握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的客观因素
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要充分考虑混龄儿童的特点,既防止“吃不饱”,又避免“咽不下”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在户外混龄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的情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针对参与学生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目标,突出活动的针对性。
1、在材料准备上坚持拿来主义。对于混龄活动的材料,可以通过教师的制作、家长的收集、幼儿的参与、社会的提供等多种形式,只要能实现活动预期目标,都可以“拿来”。实践中,我们除了提供各式物品,如轮胎、竹子、木板等外,更注重发挥教师、家长、幼儿的能动性,从废旧材料制作活动需要的物品,如活动主题“葫芦兄弟”,就采取利用各式各样的葫芦,制作成葫芦串、哑铃、沙锤、抛接球。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作用,如大班幼儿是帮助扎、绕,中班幼儿是葫芦涂色,小班幼儿是分类、挑拣。这样的材料制作建立在幼儿发展不同阶段基础上,锻炼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肌肉群。同时,通过动手制作户外活动材料,增强幼儿勤俭节约意识,增进混龄教育中幼儿之间的友谊,为混龄户外活动打下情感基础。
2、材料投放中坚持层次丰富。对于混龄户外活动,在确立一个共同教育大目标下,可以分解成若干子目标,针对不同年龄幼儿进行分解细化。在材料投放上,要在共同大前提下确定材料的主要类型,随后根据子目标进行分类。如根据幼儿的操作现实情况,区分难易程度,体现针对性。又如在“轮胎游戏”中,小中班幼儿在大班幼儿的帮助下稳定轮胎前进,在材料投放时,就选择普通车轮胎、电动车轮胎等不同类型。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轮胎的特性,制作轮胎攀爬墙、轮胎荡秋千、轮胎滑板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重视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的主观因素
教师在户外混龄活动中要扮演好三种角色:引导者、发现者和评价者,这样才能让一场合适的户外混龄活动发挥出最大效应,实现教育设计目标。
一是当好引导者。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准确知晓“时间”与“方式”,主要是在活动起始阶段,通过教师示范、个别帮助、讲解规则等方式,指导幼儿按要求开展户外活动。重视指导的“时机”,把握指导的“力度”,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一推了之,尽量以“适度的互动,有限的演示”为准。二是当好观察者。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基础在于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和渐进性,这是促进幼儿自身能力发展的前提。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把控活动的节奏进程。如“投篮小能手”中,原本设计的目标是将球投入较大的篮筐,随着大班、中班幼儿之间合作的加深、动作的默契,教师可以及时增大难度,将篮筐改小,以新挑战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三是当好评价者。在户外混龄活动后,不能草草了事,要及时开展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总结,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深化活动内容,加深教师与幼儿的了解,从时序上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引导与活动后的评价有机结合,串成一个整体,发挥户外混龄活动的最大效应。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区域活动让绘本创编动起来
下一篇: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幼儿户外混龄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相关推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我们以幼儿生活的社区资源为素材,将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与创编绘本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创编绘本、说绘本、玩绘本、演绘本等一系列开放的、多样化的绘本学习模式。
一、绘本创编之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面对一个设定的空间,一个具体的情景,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活动。区域活动是适宜幼儿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师应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我们居住的社区》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在益智区投放了:可配对的钥匙和多变的小棍等;美工区提供了:绘画纸、马赛克、各种彩纸和各种绘画工具等;建构区投放了:易拉罐、方块泡沫、各种材质的积木等;表演区提供了:小音箱、小话筒、小栅栏、自制的服装、各种小乐器等。我们发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玩具进行投放,当幼儿发现自己喜欢的玩具能投入区域中,认为自己的想法受到教师的认同,会感到自己真的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向更高一级水平出发。幼儿会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绘本创编之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利用
区域活动开展是否有效,是否受孩子的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的投放。有趣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幼儿有兴趣参与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实现。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式则不同,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更丰富。绘本创编材料的投放应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尤其是废旧材料,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经过变身都能变成有用的材料,,变成幼儿手中操作的教玩具,变成区域活动中的半成品。
在区域材料投放中,我们充分与幼儿最近发展区和最新学习的主题结合。我们拓展思维,充分挖掘废旧材料的教学功能、游戏功能,并通过多种方法装饰废旧材料让废旧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做到一物多用、一物多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多元想象、多元创造、多元表达、多元表现、多元表述。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主题活动中,在益智区,我们用牙膏盒和牛奶盒做房子,并写上单元和楼层,请小小邮递员送信,利用棒冰棍进行拼房子、数小棍、挑小棍等;在美工区,孩子们画房子、马赛克贴房子、折纸房子、利用废旧纸盒做房子;在建构区,我们利用废旧牛奶盒包装后进行画线再用透明胶包装,做成墙砖,供幼儿拼搭砌墙,利用废的kt板与一次性纸杯进行创意拼搭;在表演区,幼儿根据《我爱我家》绘本的角色进行表演,逼真的角色、丰富又有趣的情节激发幼儿表演兴趣和欲望,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行为理解、表现、体验绘本故事的内容。
三、绘本创编之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引导者。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游戏进度,并以幼儿“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感到困难的项目中,用一颗童心走进幼儿,解读幼儿,并根据幼儿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过程中适时加入新的材料。在《我们居住的社区》区域游戏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苹果的网状包装袋不仅有各种颜色而且形状很漂亮,于是我把它投放在美工区。很快,幼儿将各种颜色的苹果包装袋利用起来,将网状包装袋做成娃娃的衣服和娃娃的头饰;将包装袋剪成各种形状装饰房子、装饰树;还将美工区的毛根和吸管串起来,变成手链。
绘本创编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要将幼儿手中天马行空的画和心里奇思妙想的话整理在一起,最终形成幼儿的绘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才能发现幼儿的认知发展需求。于是在依托《我们居住的社区》开展的区域游戏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创编绘本故事《我爱我家》,我引导孩子们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吸管像虚线、像小桥、像水滴、像马路,最后师幼共同决定将毛根串吸管变成《我爱我家》绘画作品中的马路、雨滴,同时和幼儿一起将多彩、充满想象的绘画作品整理在一起,并引导他们大胆说出心中的话。孩子们这样讲述:我爱我家,我和爸爸是男生,我妈妈是女生;我爱我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爸爸很帅,我妈妈很漂亮;我爱我家,我和妈妈都是女生,我们都喜欢穿裙子;我爱我家,我爸爸很凶,我妈妈很温柔;我爱我家,我们家住的很高,能看见楼下;我爱我家,我家楼下有很多车子;我爱我家,我们家楼下有好玩的健身广场;我爱我家,我家楼下有好玩的滑滑梯,等等。幼儿稚嫩的涂鸦、充满童趣的话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本故事。
实践证明:绘本创编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效整合,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迁移阅读经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自主创编能力及创造能力协同发展。幼儿在与区角材料的互动中,在小伙伴的合作中,体会创编绘本的快乐,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在绘本创编中促进幼儿的自我成长
下一篇:幼儿户外混龄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
区域活动让绘本创编动起来相关推荐
摘要:绘本是通过图画和文字完成对一个完整故事共同叙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图文合奏的方式,实现“图画语言”的功能和表达效果。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属品和附庸,而是绘本的生命力所在。能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元素。作者主要结合工作经验,通过对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绘本创编热情和创编欲望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对相关方向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态园区 绘本创编
由于绘本的强大先导性和直观性,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本好的绘本能使孩童即便在不识字的前提下,也能“读”懂绘本的大意。因此,绘本常常被授予“孩子的第一本书”和“伴随孩子一生的书”等美誉。本文主要通过以常州青枫公园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开展《美在青枫之春的足迹》、《美在青枫之风筝节》、《美在青枫之树趣》、《美在青枫之花花世界》、《美在青枫之沙趣》、《美在青枫之青枫公园的桥》等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将绘本创编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
一、体验生活,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作为集“生态、科普、活力”三大主题为一身的常州青枫公园。由于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使其成为常州市重要的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加之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缘故,为幼儿园的社会体验和社会动手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基础[1]。
本园根据常州市的城市建设和基本公用设施情况,充分利用青枫公园周边的生态和社会资源基地,作为本园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对各个年龄段幼儿兴趣点的调研活动和对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相关的专业评估,开展体验活动,使幼儿的绘本创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得到提高。例如,本园开展的《美在青枫之春的足迹》踏青活动,通过对青枫公园这一融合科学程度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植物科普馆的参观和体验工作,为幼儿打开一扇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窗口,同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使幼儿对植物的一些基本形态、习性和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通过体验生活,为幼儿的绘本创作和基本构思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植物、动物等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激发幼儿的创编热情,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二、自由表达,鼓励幼儿大胆创编
在鼓励幼儿进行创作的时候,要坚持立足幼儿的心理习性和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基本喜好和兴趣点进行活动项目安排。正是基于这一点,本园通过前期教师对幼儿关于青枫公园最好玩的地方的调查,对幼儿的兴趣点有了精确的认识。正是针对这一精确认识,本园推出了《美在青枫之玩沙乐》的活动。
在活动开展之前,通过《有趣的沙》等相关科普活动,使幼儿对沙的特性有所了解;通过《创意沙画》等相关视频和图片等形式的美术活动展示,使幼儿了解沙在绘画和实践中的一些作用;通过组织幼儿开展《我和沙的故事》有关的讨论活动,在教师引导、汇总和统计之后,幼儿对沙的认识有系统和完善的了解。
在前期工作准备完毕的情况下,开展《玩沙――美丽的城堡》的主题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性,自由表达,通过玩沙的过程体会快乐,并将这些快乐和乐趣运用在绘本创作之中。
在幼儿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能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要积极发现孩子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和思维引导。同时,对孩子的创作持肯定态度,因为虽然孩子的作品略显粗糙和简单,却能真实反映孩子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而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点。通过这些“并不成功”的作品,幼儿在大胆创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培养幼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2]。
三、多元表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促进幼儿发展方式选择上,采用多层次、宽广度、深内涵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所以,本园依据青枫公园的基本情况,开展了诸如实践活动、亲子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不尽相同的体验活动,推动幼儿全面综合发展。
《美在青枫之携手风筝节》的主题活动对孩子来说,既是收获的活动,又是快乐的活动。在主题活动前期,园方和各位幼儿家长进行了积极沟通,尽量保证家长都能参与到本次亲子活动之中,同时通过教师的专门指导使孩子们和父母共同制作出五彩缤纷生的风筝和风筝手抄报,通过这样的准备活动,孩子收获了很多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等有用知识。
活动中,幼儿园通过设计有关的趣味比赛,使每个参与大赛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奖项。同时为融合孩子和父母的亲情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家长在活动中更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后期本园开展的多元化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而且需要在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3]。
在早教过程中,绘本教育发挥了深远持久的现实意义,其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幼儿早期认识活动提供了易于接受、真实丰富、主题明确的环境。通过丰富、系统、科学、完备的实践活动,孩童在积累绘本素材、大胆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幼儿的绘本创编热情和绘本创编意识。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科学、系统的专业化指导,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共同努力下,推动孩子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川梅.绘本与早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2]程敏.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活动的设计策略研究[D].2013.
[3]祖小媛.浅议幼儿园绘本应用的不足和应对策略[J].当代幼教,2014,(5).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下一篇:区域活动让绘本创编动起来
在绘本创编中促进幼儿的自我成长相关推荐
摘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矛盾冲突的关系;调适共生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本文将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类归纳,罗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并对此三种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述。
关键词:民族认同 研究述评 国家认同
我国著名学者罗家伦说过,“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民族是国家的民族”,可见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及民族必然会涉及到国家,反之亦然。不论是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界,民族与国家都被各科学者讨论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后,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更是繁多。近年来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也纷纷在学术界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分别在此领域内做出了贡献。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简单而言,民族就是共同生活的群体,大到整个世界民族,小到国内各个族群,前者学界也称之为政治民族,后者即为文化民族,本文所提及的民族仅指后者,例如我国56个民族。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暴力机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它凭借公共权力对所辖区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最初身份来源的认同,及对所属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的认定,也是民族群体间互相认可的一种心理过程。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由心认同后,他并会为这个民族的发展做努力,也会积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国家认同,即出身在国土内的人群对本国的认定,也即由心认可自己属于该国国民,热爱祖国,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对国家强烈认同的国民一般会在国家找到归属感,对国家事务拥有很强的责任心,并为祖国的胜利而自豪,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目前我国学者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矛盾冲突的关系;调适共生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下面对这三种观点进行归纳和提炼,罗列此三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并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评价与分析。
2.1矛盾冲突的关系
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第一种解说是矛盾与冲突的关系,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抵触的关系。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平、都永浩、申旭、刘稚等。
周平从功能和结构上来说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如何相互制约与此消彼长。“一方面,国家认同是对民族认同的某种束缚。巩固的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民族认同则会对国家认同形成结构性的制约。多样性的民族认同及其增强,会对国家认同产生某种消解性的影响,会导致对国家认同的侵蚀。”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如果过度强化民族认同,导致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会弱化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意识的,并且对这个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都永浩从国家的构成上认为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弱化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是由多民族构成的,世居的各民族源于聚居状况、人口数量和历史,其民族认同的强度不一,有些与公民、国家认同处于既相容又相斥的状态,并还处于变化中,对国家的凝聚力和统一构成了威胁。“
申旭、刘稚在对跨境民族的研究中意识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一方面,其全体成员因系同一民族而具有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感情;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员分属不同国家而具有各自不同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在国家观念与民族观念发生冲突时, 跨境民族中有些人的民族观念往往超出国家观念。”
2.2调适共生的关系
第二种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结论是认为他们是调适共生的关系。大概就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同时存在,只是两者是分阶段、分层次而存在,即便他们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局势的变动而改变,但他们都会在社会改变的阶段不断改变自身,不断调节以达到共同存在的境地。此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贺金瑞、燕继荣、高永久、李崇林等。
贺金瑞、燕继荣认为,“民族认同一方面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受国家认同的认可和保护,公民国家需要不断引导民族认同上升和达到国家认同,如果停留在民族认同则有可能阻碍国家认同的建立。”贺、燕是从构建国家认同的最终目的而说明民族认同必须上升和达到国家认同,也就是两者最终要保持在同一个进度,保持平衡,这样国家认同的建立才能有效完成。
高永久、朱军等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共存的时空场景”。民族成员跨国界的迁移和流动, 增加了民族与国家的交叉互动。国家与民族的存在形态不是单独的国家形态和民族形态,而是民族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存在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存提供场景,因此这两者是和谐共生的。
李崇林从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说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共生。他指出“民族认同只有在国家的机体内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前提。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忽视任何一面都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2.3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与统一即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对立又统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认定。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郑晓云、陈茂荣、徐黎丽等。
郑晓云认为“由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时代与背景不同,并且对人们来说二者存在内在的重新构建、融合与对立等可能,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对关系存在着变化的可能。”也就是说民族认同是固定的,内化于人民心中,不可选择;国家认同是外生型的认同,是可改变和可供选择的,当人们在一个国家中找到归属,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会达成一致,反之,则相互抵触。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浅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对成绩的影响
下一篇:在绘本创编中促进幼儿的自我成长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浅谈软件工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7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