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摩擦滑移隔震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新型摩擦滑移隔震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摩擦滑移 地震响应 隔震 框架结构 隔震装置
【摘要】:采用新型固体摩擦滑移材料二硫化钼作为涂层材料,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框架结构既能隔震又能消能的新型分离式摩擦滑移隔震系统.设计制作了1个相似比为1/5的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隔震试验模型结构,同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该试验模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不同试验工况下模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装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后,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基本为平动,加速度、层间相对位移、楼层地震剪力等显著减小,说明文中采用新型固体摩擦滑移材料二硫化钼作为涂层材料的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能够明显地降低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隔震效果明显.另外,只要确定合理的构造以及实施方案,这种装置能够满足框架结构的隔震减震要求,应用实际工程结构.
[Abstract]:A new solid friction slip material, molybdenum disulfide, was used as coating material.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type of friction sliding isolation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for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frame structures. A five-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isolation model structure with a similar ratio of 1/5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the test model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model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test conditions is carried out. After installing the new friction-slip isolation devic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uperstructure is basically translational, acceleration,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layers, floor seismic shear, and so on. A new type of friction slip isolation device with a new solid friction slip material molybdenum disulfide as coating material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isolation effect is obvious. As long as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scheme are determined, this device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solation and vibration absorption of frame structure and apply practical engineering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88)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11JS059,12JS055) 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项目(12JS056)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目前,使用最多的结构隔震形式是橡胶垫隔震和摩擦滑移隔震两种形式[1-2],而摩擦滑移隔震结构因其相对低廉的造价和简易的施工更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李大望等[3]把滑移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建立了相应的非线性随机微分方程,等效线性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敏政;地震模拟实验中相似律应用的若干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2 王亚勇;程民宪;刘小弟;;结构抗震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1992年05期
3 熊仲明,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的计算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馨;滑动摩擦和弹塑性阻尼器相结合的基础隔震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年02期
2 周利剑,孙建刚,张云峰;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3 宋天齐;;惯性力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葛楠;周锡元;侯爱波;;利用人工模拟脉动风压计算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动力反应时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5 屈文俊;胡国玺;刘红力;;混凝土框架房屋上增建2层钢框架抗震鉴定实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6 黄克华;;阻尼器在连体结构中的振动控制作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7 朱彦鹏;穆宇亮;谭坚贞;;辐射式张弦桁架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8 王雪浪;;坝坡地震永久变形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9 熊辉;李正良;晏致涛;汪之松;张晓敏;;地震反应谱、功率谱以及傅立叶谱关系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10 陈亮;章劲松;;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晓红;王银邦;冯义然;;浅海重力式平台在三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Ⅰ_1建筑场地反应谱参数取值探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3 陶连金;张波;王文沛;;地铁结构振动台试验欠人工质量模型配重方法[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李宏男;田利;张鹏;;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多维多点振动台试验模型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吴迪;熊焱;崔杰;罗奇峰;;国内外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7 韩军;李英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8 宁超列;李杰;陈建兵;;大型复杂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度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9 李勇;闫维明;陈彦江;郭恩;;汶川地震中百花大桥地震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10 蒋溥;梁小华;代丽思;;金沙江溪落渡水电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折勇;直角域中圆形夹杂与裂纹反平面动力的相互作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马立峰;动荷载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晓东;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D];兰州大学;2011年
6 贾亮;加筋挡土墙的地震作用及动力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雷建成;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杰;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简化动力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蔺新丽;爆破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动力响应研究及灾害控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易明;地震作用下渡槽结构的动力可靠度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建亮;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D];郑州大学;2009年
5 刘翔;空心板简支梁桥地震非线性碰撞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芮伟国;双菱塔斜拉桥地震反应与推倒分析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子昱;大跨度双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春光;分散筒结构性能及典型墙梁节点钢筋滑移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辛立江;连续刚构桥地震时程响应及跨中强度的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维平,邬瑞锋,张前国;配重不足时的动力试验模型与原型相似关系问题的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4期
2 赵西安,容柏生;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主楼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建筑科学;198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2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肖文凤;叶明河;唐旭升;赵安;;汶川第二小学隔震过道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5 尚守平;姚菲;刘可;;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泽;卢文胜;翁大根;;某隔震建筑隔震层结构性能现场试验方法[J];结构工程师;2012年06期
7 郝章程;;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经受住强震考验[J];中国橡胶;2013年10期
8 尚守平;周浩;朱博闻;鲁华伟;;钢筋沥青隔震层实际工程应用与推广[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9 尚守平;李晓辉;;钢筋沥青隔震层计算减震系数修正方法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10 吴子燕,赵玉立;滑动隔震建筑物的基础板与隔震层间的运动状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谈琳;人命关天:鲁甸民居的不能承受之重[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郜志远;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黄群堂;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砌体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李荻;二维周期板结构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孙兰玉;金属滑移支座隔震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玉成;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实用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可威;复合隔震墩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武辉皎;基于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朱娜;大型隔震与抗震试验模型的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海生;改性沥青隔震垫隔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03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0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