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我国大都市区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上海研究及与北京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11 11:50

  本文选题:就业次中心 切入点:形成机制 出处:《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来缓解单中心集聚带来的城市病,然而在实践中次中心往往难以形成,因而明晰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多中心城市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并与北京都市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上海和北京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与距高速公路距离对上海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也具有正面影响;主、次中心的空间相对位置和经济结构因素也显著影响次中心的形成,但北京和上海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北京就业次中心倾向于靠近主中心分布,服务业增长较快的空间单元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就业次中心;而上海就业次中心倾向于远离主中心分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均对就业次中心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政策对于北京、上海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应并不如预期明显。
[Abstract]:At present, domestic mega-cities have adopted multi-center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lleviate the urban disease caused by single-center agglomera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secondary center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form.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mployment sub-cent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enter urban structure. Taking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mployment sub-center is discussed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undant labor factors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in Shanghai and Beij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expressway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ub-center i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and the spatial relative posi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principal and secondary center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sub-center. However,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is different. The sub-center of employment in Beijing tends to be close to the main center, and the spatial unit with faster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y i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into a sub-center of employ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In addition, policies have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ub-center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But the effect is not as obvious as expecte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39)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4BCK00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ZH00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
【分类号】:F249.2;TU9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2 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3 陈先毅,宁越敏;大城市郊区乡村城市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问题;1997年03期

4 蒋丽;吴缚龙;;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5 孙斌栋;石巍;宁越敏;;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1期

6 王旭辉;孙斌栋;;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基于城市经济模型的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6期

7 高向东,吴文钰;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8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9 薛领;翁谨;;中国大都市多中心空间演化过程的非均衡动态模拟[J];地理研究;2013年02期

10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流动民工的现代性生成——以成都市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杨海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四大阶段性差异动力[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4 吴文钰;;大城市新郊区化的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化[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1期

5 赵虎;李霖;张志军;朱海红;;基于扩展空间句法的城区人口密度估算方法[J];测绘科学;2009年04期

6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7 田怀玉;肖洪;;基于CA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动态模拟——以长沙市人口密度变化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6期

8 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9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10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照;梁波;;上海市“新移民”身份获得与结构分化——转型期外来人口的“移民化”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小强;李玲;林太志;王钰;;混合居住社区内部分异实证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殷健;李晓;白鹏;;沈阳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变动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分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5 苟倩莹;李志刚;;不同管制下的“北上广”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6 刘爱华;邢卓;谢广靖;;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划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戴筱,

本文编号:1598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98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