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脆性岩体破裂扩展时间效应对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12:01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切入点:脆性岩体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于锦屏二级引水隧洞,脆性岩体破裂损伤发展的时间效应已从现场围岩破坏情况及多种监测仪器长期监测数据中得到反映,成为影响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为系统研究这一问题,针对锦屏二级引水隧洞沿线所占比例最大的岩层之一——白山组大理岩,在论述岩体破裂扩展时间效应的现场体现的基础上,进行破裂时效室内试验,得到破裂时效拟合式和临界驱动应力比;继而采用CPM模型建立可以考虑脆 延 塑转换特征的白山组大理岩数值试样,标定其微观参数,并进行室内破裂扩展试验的PFC模拟;最后,首次对工程尺度的引水隧洞进行破裂扩展时效的PFC模拟,研究不同岩性、不同埋深下,在100 a运行期内引水隧洞围岩的破裂情况。结果表明,室内试验中破坏时间的增加和荷载的降低呈现出较明显的指数非线性关系,且亚临界裂纹开始扩展,具有一个门槛值(定义为临界驱动应力比),对于白山组大理岩此应力比为0.492。采用CPM模型标定的PFC短期细观参数可较好反映锦屏白山组大理岩试样的三轴压缩应力 应变曲线及屈服破坏特征表现出的明显围压相关性,低围压下裂纹数目随围压增加明显,高围压下增加速度减缓,且拉裂纹在高围压下数目不再随围压增高而增加。数值试验中发现轴向应变和裂纹数目发展均表现出明显的蠕变三阶段特征。随着驱动应力比减少,由蠕变产生的应变量值是增加的。侵蚀裂纹的发展也符合蠕变三阶段特征,驱动应力比越小,侵蚀裂纹数目基本线性增加,但侵蚀裂纹发展速率呈指数减少。在开挖完成100 a后,II类大理岩岩体中引水隧洞的破裂区最大范围为2.1~3.1 m,III类大理岩为3.3~4.5 m,引水隧洞的长期稳定性可以得到较好保障。
[Abstract]:For the second stage diversion tunnel in Jinping, the time effect of fracture damage development of brittle rock mass has been reflected from the damage situ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data of various monitoring instruments. It has become a controlling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diversion tunnel. In order to study this problem systematically, aiming at the marble of Baishan form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rock formations along the second class diversion tunnel in Jinping, On the basis of the in-situ effect of fracture propagation time of rock mass, the laboratory test of fracture aging is carried out, and the fitting formula of fracture aging and the critical driving stress ratio are obtained. Then the CPM model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numerical sample of Baishan formation marble which can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ittle ductility transformation, calibrate its microscopic parameters, and carry out the PFC simulation of the laboratory fracture expansion tes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FC simulation of fracture propagation time of diversion tunnel on engineering scal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failure of surrounding rock of diversion tunnel under different lithology and buried depth is studied in 10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laboratory tests, the increase of failure time and the decrease of load show an obvious exponential nonlinear relationship, and the subcritical crack begins to grow. It has a threshold (defined as critical driving stress ratio) and a stress ratio of 0.492 for Baishan marble. The PFC short-term mesoscopic parameters calibrated by CPM model can better reflect the triaxi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marble samples in Jinping Baishan formation. The obvious confining pressur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ain curve and yield failure characteristic, At low confining pressure, the number of cracks in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but the increase rate at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slows down. Moreover, the number of tensile cracks does no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at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The value of strain produced by creep is increas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rosion crack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stages of creep. The smaller the driving stress ratio, the more linear the number of corrosion crack is. However, the rate of corrosion crack development is decreasing exponentially. After 100 years of excavation, the maximum range of fracture zone of diversion tunnel in type II marble rock mass is 2.1 ~ 3.1 m ~ (3) m ~ (III) marble = 3. 3 ~ 4. 5 m,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diversion tunnel can be well guaranteed.
【作者单位】: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中科依泰斯卡岩石工程研发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1215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9202,51109221)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广哲,朱维申;蠕变裂隙扩展与岩石长时强度效应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2年02期

2 肖洪天,强天弛,周维垣;三峡船闸高边坡损伤流变研究及实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3 徐平,杨挺青,徐春敏,周火明;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时效特性及长期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4 徐卫亚;杨圣奇;褚卫江;;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河海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5 孙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朱泽奇;盛谦;冷先伦;张占荣;;三峡花岗岩起裂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7 张春生;陈祥荣;侯靖;褚卫江;;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大理岩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8 刘宁;张春生;褚卫江;;深埋大理岩破裂扩展时间效应的颗粒流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9 朱维申,邱祥波,李术才,张玉军;损伤流变模型在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分析的初步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5期

10 肖洪天,杨若琼,周维垣;三峡船闸花岗岩亚临界裂纹扩展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德兵,张建海,刘麟,李长禹;土卡水电站坝后式厂房结构应力及稳定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杨蔡君;吴德义;;深井软岩表面变形随围岩性质变化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贾东远,阴可,李艳华;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4 沈明荣;张学进;;规则齿形结构面剪切蠕变本构方程的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5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6 蔡晓鸿;蔡勇斌;蔡勇平;甘晓荣;孙富学;;二向不等围压和内压作用下椭圆形洞室的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石振明;张力;;锦屏绿片岩分级卸荷流变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8 许年春;吴同情;秦娟;;岩石蠕变对边坡支挡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9 张先伟;王常明;张淑华;;软土蠕变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姜小兰,陈进,操建国,孙绍文;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庆;冯夏庭;周辉;陈炳瑞;黄书岭;张传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管旭东;孙进忠;白英;于沭;;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岩质边坡稳定性二维有限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凌;张跃明;傅雅莉;;岩层中深埋隧道穿越桩基的竖向安全距离计算[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刚林;徐进;李青松;;四川盆地微风化红色砂泥岩低应变率动强度三轴试验研究[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卢世宗;;我国边坡研究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6 董捷;叶明亮;郭明;;平溪特大桥滑坡滑动机理分析与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李成波;赵闯;黄建华;施行觉;;岩石蠕变实验数据反演的不唯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施行觉;李成波;黄建华;赵闯;;地球介质的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映希;赵闯;李成波;施行觉;;岩石蠕变和反蠕变的实验研究及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云鹏;王芝银;唐明明;王怡;;Relations of complete creep processes and triaxial stress-strain curves of rock[A];Proceedings of th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heology[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立云;岩石类材料的动态断裂与围压下爆生裂纹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邹国富;大屯海截污排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长江;云南省龙陵勐兴铅锌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葛华;澜沧老厂铅矿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鲍家亮;云南澜沧老厂铅锌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开伟;云南大红山铜矿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刘保国,孙钧;岩体流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其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Techniques for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at great depth[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English Edition);2004年06期

4 ;Particle simulation of the failure process of brittle rock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0年05期

5 钱七虎,陈士海;爆破地震效应[J];爆破;2004年02期

6 陈占军;朱传云;周小恒;;爆破荷载作用下岩石边坡动态响应的FLAC~(3D)模拟研究[J];爆破;2005年04期

7 李夕兵,古德生,赖海辉;冲击载荷下岩石动态应力-应变全图测试中的合理加载波形[J];爆炸与冲击;1993年02期

8 王礼立;爆炸与冲击载荷下结构和材料动态响应研究的新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9 席道瑛,,郑永来,张涛;大理岩和砂岩动态本构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5年03期

10 徐平 ,夏熙伦;三峡枢纽岩体结构面蠕变模型初步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贤能,黄润秋;引水隧洞工程中热应力对围岩表层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年01期

2 陈国庆;冯夏庭;周辉;陈炳瑞;黄书岭;张传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S1期

3 于静;张九灵;王晓欣;;丹巴水电站引水隧洞地下水工程效应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4 刘美山;杨建;葛文辉;张正宇;;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灾害的工程治理方法研究[J];贵州水力发电;2010年05期

5 卜鸿鹄;岳阳铁山灌区打山坡等引水隧洞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J];湖南地质;1999年04期

6 严鹏;卢文波;陈明;单治钢;陈祥荣;;深部岩体开挖方式对损伤区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龚秋明;佘祺锐;侯哲生;姜厚停;彭琦;;高地应力作用下大理岩岩体的TBM掘进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8 谭天元;;EH-4电导率成像技术在深埋隧道工程地质探测中的应用[J];贵州水力发电;2006年01期

9 龚秋明;佘祺锐;王继敏;侯哲生;吴世勇;;不同层厚层状岩体对TBM开挖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10 杨宇宏;许胜;;基于Surfer和ANSYS复杂地质体的FLAC~(3D)实体建模[J];山西建筑;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西瑶;刘国勇;任久明;陈子海;;汶川地震对黑水河流域工程的影响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2 王昌明;;滑坡预报模型及快速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A];全国岩石边坡、地下工程、地基基础监测及处理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3年

3 严鹏;单治钢;陈祥荣;周永;;深部岩体爆破损伤及控制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术才;;岩石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5 陈秋华;;沙牌水电站工程震损调查与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6 曹荣;;汶川地震对涪江火溪河流域水电工程的影响[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7 李仲奎;;震惊、感动与思考——汶川“5·1 2”地震灾区考察报告[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葛修润院士发明地应力测试新方法在锦屏工地测试获得成功[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同济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乐文;李镐;秦杰;;近蚀变带地应力异常分布对岩爆风险强度影响研究[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 郝殿华 记者 曹中夫;辽宁井巷公司助“引青济秦”东西线对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崔杰;美姑河坪头电站岸坡特殊地质现象与地下工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涛;大峪沟—三架岭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姚道玉;青松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分级及稳定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9年

3 张伯虎;深埋洞室围岩分区破裂化机理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4 黄亚哲;基于ANSYS和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及围岩流变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5 汪斌;深部大理岩的加卸载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秦强;深埋岩体裂隙渗流-变形耦合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7 陈港;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岩体中裂纹扩展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8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98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