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文选题: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切入点:自定心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可以实现结构在地震作用后的自动复位并减少梁柱节点区的损伤。在已有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定义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地震动作用水准和结构的极限状态,确定自定心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建立自定心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梁柱的截面尺寸选择、配筋、预应力和摩擦力的确定等。以1榀4跨6层的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例,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选用7条地震波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设计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弯矩、应变等响应与给定的性能设计目标较为一致,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且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定心能力和耗能能力。
[Abstract]:The web friction self-centring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can automatically reset the structure after earthquake and reduce the damage of Liang Zhu joint area. The a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the structure system is studie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 of the structure, the seismic action level and the limit state of the structure are defined. The aseismic design target of self-centered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self-centered frame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including Liang Zhu's section size selection, reinforcement, The determination of prestressing force and friction force, etc. Taking a web friction self-centered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 with 4 span and 6 stories as an example, a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is carried out. The nonlinear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7 seismic waves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 designed by this method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given performance design objectives, such as displacement, bending moment, strain and so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and the designed structure has good self-centering ab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75,51378107)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326)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0KB05) 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
【分类号】:TU378.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彤;宋良龙;张国栋;顾羽;;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2 郭彤;宋良龙;;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理论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Deng Kailai;Pan Peng;Alexandre Lam;Pan Zhenhua;Ye Lieping;;Test and simulation of full-scale self-centering beam-to-column connection[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3年04期
2 吕西林;陈聪;;带有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1期
3 安栋;屈铁军;;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在结构地震响应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1期
4 吕西林;崔晔;刘兢兢;;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1期
5 张郁山;赵凤新;;基于小波函数的地震动反应谱拟合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波;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中地震动记录的选择和调整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军;预制混凝土框架梁柱自复位混合接头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巨晶;顶底角钢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斌,吕西林,刘丽珍;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2 罗青儿;王蕴;翁煜辉;程文p<;;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02期
3 柳炳康;田井锋;张瑜中;徐远征;昌献峰;;低周反复荷载下预压装配式PC框架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3期
4 董挺峰;李振宝;周锡元;;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技术;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国才;司占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4期
2 R·派克,姚崇德,朱政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六)——预应力和部分预应力框架[J];工业建筑;1985年06期
3 ;建筑新信息月报[J];建筑技术;1990年07期
4 杨建明;陈乾;;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性能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6期
5 叶修喜;张锦松;赖海斌;;双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厂房结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6期
6 孙巍巍;孟少平;吴京;;多跨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05期
7 程浩德;房贞政;;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2008年06期
8 程浩德;房贞政;;有粘结预应力、无粘结预应力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比较与分析[J];福建建筑;2008年12期
9 张巍,孟少平,吕志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能量评估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简斌;潘峰;王正霖;;两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内力重分布试验研究及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军;丁龙章;陈水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计算的整体有限元方法[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李胜军;;多层大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孔亮;江加如;;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应用[A];第五届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陈家福;;多层变跨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设计[A];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C];1993年
5 徐戊己;冯靖宇;胡康吉;佘渊;;六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深圳电脑磁头厂工程[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6 王振清;陈丽;岑运膺;弋学亮;;悬挂式钢板筒仓摩擦力计算[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7 刘明保;薛立红;徐金声;;复合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夹层板楼盖弹性应力和挠度的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宗放;吕志涛;杨建明;交祖明;孟少平;陈西玲;时垓;窦本良;周金元;;合肥精毛纺织厂多层三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A];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论文集[C];1990年
9 张家华;朱筱俊;吕志涛;;多高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建议[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陈明政;黄音;王正霖;白绍良;;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梁端弯矩调幅的试验研究[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通讯员 姜闪闪;深挖打桩学问 智慧化解危机[N];文汇报;2009年
2 李玉明;科学利用灾后暨有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夏训成;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郭佳民;弦支穹顶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秦丽;结构风振与地震响应的TMD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4 刘凯;张拉式膜结构设计与施工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于彦飞;人员疏散的多作用力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魏纲;顶管工程土与结构的性状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俊;砖石防滑防渗增强复合有机硅建材添加剂的研究及其对硅酸盐表面改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红霞;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卢炳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程传国;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内力计算及考虑摩擦力对其影响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5 张林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有关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马建;预应力混凝土框架push-over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郝成义;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对预应力效应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管乐;考虑摩擦作用锚索框架梁内力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晓菡;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整体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刘晶晶;多节点加载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2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7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