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湿干循环下压实膨胀土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16:36

  本文选题:湿干循环 切入点:压实膨胀土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摘要】:裂隙特征作为膨胀土裂隙性研究的基础,其定量化描述有助于膨胀土工程性质的深入探究。以膨胀土平面裂隙为研究对象,使用数码摄影获取多次湿干循环下的裂隙扩展图像,采用优化和改进的裂隙图像处理及裂隙特征提取方法,分析所获得的膨胀土裂隙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室内压实膨胀土表面裂隙率随着湿干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第二次湿干循环对裂隙率影响最为显著;裂隙发育峰值条数在第一次湿干循环后最多,总长度最大,而三次湿干循环后的裂隙条数和总长度较为相近;裂隙宽度随湿干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第二次湿干循环影响最为显著;同时,第一次湿干循环中主裂隙发育最明显,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宽度发育趋于均匀;通过裂隙方向玫瑰花图发现,裂隙主要沿着初始方向扩展,直至下一次湿干循环;裂隙发育方向在第一次湿干循环中是随机的,而在第二次与第三次中有较高相似性,表明湿干循环对裂隙发育方向的影响也主要发生在第二次。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fissures in expansive soil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fracture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et dry cycle, and the second wet dry cycl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racture rate, and the peak number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after the first wet dry cycle, and the total length is the largest.However, the number and total length of fractures after three wet dry cycles are similar, the width of fractur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wet dry cycles, and the second wet dry cycl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meanwhile, in the first wet dry cycle, the development of main fractures is the most obvious.In the second and third times, the width of the crack tends to be uniform. By using the rose pattern of the crack, it is found that the crack mainly extends along the initial direction until the next wet dry cycle,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crack development is random in the first wet dry cycle.There is a high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wet dry cycle on frac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ainly occurs in the second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9200,51079141)
【分类号】:TU4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壁卫,包承纲,周欣华;总干渠膨胀土渠坡处理措施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S1期

2 余镇麟,廖世文;数学地质在安康膨胀土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79年05期

3 陈开山;;多因子函数分析法判别膨胀土[J];工程勘察;1982年02期

4 梁仁友,邢开第;应用压力灌注石灰法处理膨胀性土[J];铁道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5 陈新民;灰色系统理论在宁连一级公路六合段膨胀土判别与分类中的应用[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汪明武,金菊良,李丽;可拓学在膨胀土胀缩等级评判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7 张向京,杨果林;膨胀土的化学改良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19期

8 姚海林,程平,吴万平;基于收缩试验的膨胀土地基变形预测方法[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9 李静文;;满洲里220m变电站膨胀土地基处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1期

10 谷应成;;旧建筑物膨胀土地基加固处理[J];建筑技术;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可锐;周阳;管政亭;赵广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膨胀土工程性质的试验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2 李志清;胡瑞林;;用千分尺测定膨胀土的收缩特性[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孔令伟;方晓睿;郭爱国;;膨胀土的基本性质与路基工程实践研究现状与展望[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斌;谢梁萍;卞可;;膨胀土改性试验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查甫生;廖斌;崔可锐;;掺粉煤灰-石灰对膨胀土胀缩性的影响试验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6 程全;何丽;李伟;王大千;高力男;马凌;丑述卫;;黑山地区膨胀土中沉管灌注桩的桩基特性[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高志亮;康卫东;陈石;高鹏;;基于MATLAB神经网络对膨胀土潜势的分类和判别[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金泉林;;膨胀土的力学性能与本构关系[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9 魏永耀;孙树林;张鑫;郑华章;;膨胀土—胶粉(ESR)抗剪强度与含水量关系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谭罗荣;张梅英;邵梧敏;花莉莉;;云南某地膨胀土的胀缩特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林均红 记者 徐兰山;“以柔治胀”破解膨胀土防治难题[N];科技日报;2010年

2 马和亮;“膨胀土”危害固海扩灌工程[N];宁夏日报;2008年

3 州博阿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贾海林 许高峰;砖混房屋墙体裂缝的成因与防治[N];博尔塔拉报;2007年

4 记者 谢佼;成都“楼歪歪”事件拷问建筑行业冒进风[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王进魁;合肥建委与皖建工学院开展建设科技合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6 特约通讯员 田维进;思南加快垃圾填埋场建设[N];铜仁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袁俊平;非饱和膨胀土的裂隙概化模型与边坡稳定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贾景超;膨胀土膨胀机理及细观膨胀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青阳;膨胀土和砂土弹塑性本构关系数值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汪明元;土工格栅与膨胀土的界面特性及加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孙文静;膨胀性非饱和土的水力—力学性质及其弹塑性本构模型[D];上海大学;2009年

6 李培勇;非饱和土的理论探讨及膨润土加砂混合物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金旭;非饱和原状土土—水特征曲线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陈琼;黏土吸附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瑛 ;膨胀土的加水变形、强度特性及结构变化的细观分析[D];长安大学;2003年

2 季伟;《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条例》修订四个方面的问题[D];广西大学;2004年

3 贺洁;膨胀土分类方法探讨以及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丁万涛;加筋膨胀土强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5 张颂南;石灰改良膨胀土室内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浩;DAH石灰混合溶液渗透方法改良膨胀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7 张家俊;干湿循环下膨胀土裂隙、体变与渗透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家柱;膨胀土地基变形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吴伟;云南省曲靖市区膨胀土的判别与分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周小生;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膨胀土的动力特性与路基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722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22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