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超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分配梁构造节点下轴压荷载传递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14:01

  本文选题:超大截面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切入点:压力分配梁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10期


【摘要】:为保证超大截面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中钢管和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性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荷载作用于管壁的超大截面矩形钢管混凝土柱1∶5缩尺模型进行轴压承载力试验研究,试件在节点核心区采用压力分配梁构造参与荷载传递,试验参数考虑钢管宽厚比、压力分配梁刚度。结果表明:所有试件试验承载力均基本达到90%以上名义承载力(Nu=fyAs+fckAc),表明采用压力分配梁构造具有良好的荷载传递性能;竖向荷载通过界面黏结强度及滑动摩擦力传递至核心混凝土非常有限,主要通过分配梁传递至核心混凝土;分配梁刚度的变化会导致试件破坏模态的转变,分配梁H200×100×10×10试件为混凝土压溃破坏,分配梁H130×70×6×6试件为钢梁剪切撕裂破坏,且分配梁刚度相对较小时尽管试验承载力达不到名义承载力,但具有更好的延性性能;采用分配梁构造无法保证钢-混凝土之间变形协调,主要原因是分配梁加载过程中产生较大塑性变形,但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及破坏模态表明分配梁与钢梁周围混凝土的组合作用能够保证竖向荷载直接有效地传递至核心混凝土。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mmon performance of steel tube and concrete in the concrete 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e column with super large se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axi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uper-large section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t 1:5 scale model acting on the pipe wall is studied. The specimen takes part in the load transfer by u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beam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joint.The test parameters consider the ratio of width to thickness of steel pipe and the stiffness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bea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all specimens is above 9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beam has good load transfer performance.The vertical load is transmitted to the core concrete through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and sliding friction force, mainly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beam to the core concrete, and the change of the stiffness of the distribution beam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specimen.The distribution beam H200 脳 100 脳 10 脳 10 is concrete crushing fail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beam H130 脳 70 脳 6 脳 6 is shear tearing failure of steel beam, 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distribution beam is relatively small, although the experi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not up to nominal bearing capacity, it has better ductility.Th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between steel and concrete can not be guarante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ion beam,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larg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beam during loading.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and failure modes show that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beam and the concrete around the steel beam can ensure the vertical load to be transferred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to the core concret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悉地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375)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善桐;钢管混凝土中钢管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薛立红,蔡绍怀;钢管混凝土柱组合界面的粘结强度(上)[J];建筑科学;1996年03期

3 薛立红,蔡绍怀;钢管混凝土柱组合界面的粘结强度(下)[J];建筑科学;1996年04期

4 邓洪洲,傅鹏程,余志伟;矩形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试验[J];特种结构;2005年01期

5 罗金辉;李元齐;沈祖炎;傅学怡;;巨型钢管混凝土柱共同工作性能数值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期

6 傅学怡;李元齐;雷敏;沈祖炎;罗金辉;;超大截面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混凝土共同工作合理构造措施[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仵建斌;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基本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占玉林;赵人达;徐腾飞;唐承平;;钢管混凝土组合格构柱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非线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2 郭毅;文华斌;占玉林;;钢管混凝土组合格构柱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动力特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3 杜琨;;钢管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胡朝平;;方钢管混凝土应用实例[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5 曹万林;曾彬;王敏;张建伟;王绍合;;钢管混凝土边框与剪力墙连接键工作性能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李斌,闻洋;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综述[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高春彦;刘之峰;李斌;;矩形钢管混凝土内隔板式节点抗剪承载力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李喜乐;付红艳;李斌;;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李斌;张飞;;轻骨料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李喜乐;高春彦;张占彪;温洪义;田余忠;;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在单调加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紫日;皮全杰;卢明法;陈机构;刘创;;高流态混凝土在国家体育场的研究与应用[A];混凝土膨胀剂及其裂渗控制技术——第五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叶跃忠;李固华;杨彦克;潘绍伟;;钢管砼中砼状况对承载力及弹性模量的影响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3 孙彤;陈壮善;王士奇;;成阳丽彩·天玺广场钢结构商住楼结构设计[A];中国钢结构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暨2006年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有福;韩林海;;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的探讨[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5 高春彦;李斌;;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6 李斌;高春彦;;填充墙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7 高春彦;张飞;李斌;;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节点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8 闻洋;李斌;高春彦;;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与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的对比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刘阳冰;刘晶波;韩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10 陈志华;安栋;陈敖宜;;方钢管混凝土的共同工作状态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永辉;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病害机理与影响分析及吊杆更换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昌宏;带约束拉杆方形和矩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短柱承载力与延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左志亮;带约束拉杆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受压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士润;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穿透式钢管混凝土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君平;主管内填混凝土矩形钢管桁架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谢建雄;大尺寸双肢圆端型钢管混凝土斜拉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何文辉;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芳;钢管混凝土结构及其在输电塔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2 崔辉辉;高烈度地区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胡艳玲;高烈度地区超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飞;高烈度地区某框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敖辉;小震下某超高层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的效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洁;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弯刚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元植;外包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鲍伟丽;大连世界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徐开磊;内置纵肋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冬芳;复式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雪峰,龙跃凌;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研究展望[J];安徽建筑;2004年06期

2 金芷生;朱万福;庞同和;;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3 康希良;程耀芳;张丽;赵鸿铁;;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理论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10期

4 康希良;程耀芳;涂昀;薛建阳;;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5 刘永健;刘君平;池建军;;钢管混凝土界面抗剪粘结滑移力学性能试验[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杨有福;韩林海;;矩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11期

7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及发展[J];工业建筑;1998年10期

8 王光远;;未确知信息及其数学处理[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9 姜绍飞,韩林海,乔景川;钢管混凝土中钢与混凝土粘结问题初探[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钟善桐;钢管混凝土中钢管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池建军;钢管混凝土界面抗剪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玉茜;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理论分析及ANSYS程序验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维元;;悬挂吊车轨道的拉杆式挂架[J];山西建筑;1988年03期

2 黄勇,何萍,李平;信阳市mI河大桥主梁现浇支架施工技术[J];交通标准化;2005年07期

3 邓振;;东新赣江大桥主桥38号墩提升站施工方案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4 吴京;周臻;隋庆海;;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整体钢屋盖模型试验加载方案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4期

5 顾娟;孙九春;;大跨度现浇混凝土箱梁跨越河面段的支架设计[J];建筑施工;2010年05期

6 肖所应;;顶进施工中解决涵体抬(扎)头现象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9年24期

7 徐雪峰;;香港后海湾大桥预制梁场180t起重码头设计[J];桥梁建设;2007年03期

8 张文华;邓军;;超长钢筋砼柱运输方法[J];建筑机械化;1988年11期

9 胡永;;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超长栈桥拆除设计[J];铁道建筑;2007年07期

10 张维丽;;满堂式碗扣支架设计计算[J];职业技术;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东兆;郝际平;;某新型加载系统及其拉力损失机理探讨[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进;叶坤;鲁统伟;;鄂东长江大桥北索塔下横梁支架设计与施工[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风;;深水基础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正安;任回兴;刁集炎;张建军;;武汉军山长江大桥主5号墩钻孔施工平台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王冠男;胡晓依;孙鹏;赵宪忠;陈以一;;大型球铰式铸钢节点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刁集炎;欧阳效勇;李海;张先武;;武汉白沙洲大桥GL365型挂篮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一九九九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7 董毓利;潘景龙;樊承谋;;钢纤维砼双向受力试验设备的研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8 余勇;蔡汝一;段志强;;钢管桩高支架在50m双层现浇箱梁中的应用及控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刘晶波;李杰;徐宏艳;胡永生;;组合墙体中M形截面柱的承载力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夏春红;王溥;;碳纤维布加固RC梁抗剪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通讯员 陈礼军 单联香;昔日“悬灌大王” 今朝再续华章[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1年

2 本报通讯员 庄民群;顶起大跨度隧道的脊梁[N];人民铁道;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居艮国;波浪荷载作用下深水墩钢管桩施工平台动力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晁新强;新型铝合金军用活动房承载力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严辉均;钢桁架节点刚性次应力及正交异性桥面板计算方法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佐安;巫山长江大桥钢管拱肋安装用缆索吊装系统的设计与施工[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强;大吨位预制墩柱构件移运的若干技术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

6 郜建忠;复杂艰险黄土地区双幅刚构桥快速施工组织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李鹏;钢筋混凝土板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兴臣;大跨度箱形拱桥缆索吊装施工过程监控[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王桂鹏;钢吊箱围堰的计算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王亚辉;连续刚构桥主梁根部现浇托架有限元计算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6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26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d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