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PC梁开裂弯矩和裂缝试验
本文选题:超高性能混凝土 + 开裂弯矩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和裂缝特征及评估现有规范公式计算超高性能混凝土梁开裂弯矩和裂缝宽度的适用性,进行了8根超高性能混凝土T形简支梁的受弯性能试验,观察试验梁的开裂弯矩和裂缝发展.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水平对开裂荷载影响较大;超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弯曲裂缝细而密,加载初期最大裂缝宽度发展较慢,纵筋屈服后最大裂缝宽度发展明显加快;利用现有规范公式计算超高性能混凝土梁开裂弯矩和最大裂缝宽度过于保守.在现行规范公式的基础上引入抗裂影响系数和裂缝修正系数,给出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梁开裂弯矩和最大裂缝宽度的建议公式,建议公式的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良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racking moment and crack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eams an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existing cod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crack moment and crack width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eams,In this paper, the flexural behavior tests of 8 UHPC T-shaped simply supported beam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cracking moment and crack development of the test beams are observ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tress leve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racking load, the bending crack of UHPC beams is fine and dense, the maximum crack width develops slowly at the initial loading stage, and the maximum crack width development is accelerated obviously after the longitudinal tendons yield.The calculation of crack moment and maximum crack width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eams by using existing code formulas is too conservative.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code formula, the crack resistance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crack correction coefficient are introduced, and the suggested formulas for crack bending moment and maximum crack width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eams are given.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 suggested formula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00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31103110017)
【分类号】:TU3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朱涵;杨林虎;昝子卉;;橡胶集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抗裂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7年04期
2 刘香;银俊;何玉青;;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0年S1期
3 刘文会;常广利;;钢—混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开裂弯矩的研究[J];公路工程;2010年03期
4 李传殿;邓祖华;;横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及计算方法[J];江苏建筑;2011年03期
5 陆春阳,周光孔,王兰荪,吕春明;陶粒混凝土单向板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郭乐工;郭乐宁;黄振国;;硫酸盐长期侵蚀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力性能试验[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曾庆响;梁焕华;肖芝兰;李法尧;;PHC管桩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J];工业建筑;2010年01期
8 叶洋;张权斌;;型钢混凝土受弯构件开裂弯矩的计算初探[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高丹盈;张启明;管巧艳;;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正截面开裂弯矩的计算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4期
10 戴烽滔;;钢筋混凝土梁和柱开裂弯矩及屈服弯矩的计算[J];山西建筑;2006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桔;周志祥;江炳章;;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的裂缝宽度[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2 姜绍飞;刘之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裂性能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3 杨艳春;郭乐宁;;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与薄板受弯承载力相关性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张洪学;汪一骏;;对改进预应力混凝土园孔板综合结构性能的探讨[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5 卢召红;张云峰;李岩;;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梁裂缝性能试验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送审稿)[A];预制混凝土桩——中国硅酸盐学会钢筋混凝土制品专业委员会、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桩委员会2007-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龙炳煌;;叠合梁的最小配筋率及设计建议[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9 孙秀红;;确保钢筋混凝土构件保护层的措施[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上)[C];2007年
10 田有盛;;7.5m后张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的1/2.5模拟梁静载试验研究[A];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建昌;缓粘结预应力试验及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陈丽华;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及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曦;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抗裂性能和裂缝宽度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管巧艳;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郭容邑;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宋新伟;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卢逢煦;钢筋桁架式夹芯混凝土板优化设计与受力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6 金灵芝;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叠合板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杨勇;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3年
8 李静;复合型预应力管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07年
9 李海霞;FRP配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成才;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叠合板、连续叠合板试验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5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4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