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线性振动特性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识别
本文选题:预应力混凝土梁 + 损伤检测 ; 参考:《工程力学》2014年02期
【摘要】:对2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分别进行单调加载和二级等幅值疲劳加载试验,在各级加载后对试验梁进行动测得到自由振动加速度信号,对加速度信号进行盲源分离并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各损伤状态下梁的频率-振幅曲线簇,分析其非线性振动特性随损伤状态的变化规律。结合裂缝开展情况和钢绞线的应力变化,探讨梁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变化与其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线性振动特性适合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损伤检测。
[Abstract]:Two post-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simply supported beams were subjected to monotone loading and two-stage equal amplitude fatigue loading respectively. The free vibration acceleration signals were obtained by dynamic measurement of the test beams after each stage of loading.The acceleration signals are separated by blind source and Hilbert transform i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frequency-amplitude curve clusters of beams in each damage state. The variation of nonlinear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amage state is analyz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nlinear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m and the damage of the beam is discussed by combining the crack development and the stress change of the steel strand.The results show that nonlinear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uitable for damage detectio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分类号】:TU37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涂鸣;;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研究;2006年01期
2 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3 曹晖;郑晓宇;;基于盲源分离的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12期
4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涂鸣;;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8年10期
5 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洋;Khalid M Mosalam;金国芳;刘荷;;基于改进直接刚度法的加州某桥梁结构损伤评估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1期
2 张文彬;韦文国;;曲线梁桥预应力效应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3 曹晖;郑晓宇;;基于盲源分离的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12期
4 吴迪;彭海雁;;基于信息熵的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J];福建建筑;2013年05期
5 肖诗云;曹闻博;潘浩浩;;不同加载速率下钢筋混凝土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2期
6 王卓;;利用自振周期进行混凝土梁损伤程度识别的试验验证[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3年01期
7 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年03期
8 阳洋;周锡元;金国芳;刘荷;;框架结构基于改进直接刚度法的地震损伤评估[J];振动与冲击;2011年02期
9 刘国华;吴志根;;引入信息熵理论的砼结构损伤动力识别新思路[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10 王卓;闫维明;秦栋涛;刘昌鹏;;钢混简支梁加载损伤后耗能特征试验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志根;刘国华;;损伤混凝土的非线性动力方程数值研究[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富强;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秦毅;信号小波理论与一体化小波分析仪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王卓;网壳结构参数识别技术和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吴宏钢;风力发电机组振动检测及噪声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张强;振动机械结构的模态参数辨识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金一;机刻光栅制造系统结构特性与精度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王德斌;考虑动力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谢中凯;信息熵理论在混凝土结构损伤动力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海霞;基于阻尼特性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损伤识别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郑晓宇;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混凝土梁非线性振动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3 段素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动力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龙蓓;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振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方刚;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石油井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张浩;钢筋混凝土板在热—机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中武;基于实测频响函数主成分的石油井架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丁麒;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损伤检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剑越;钢筋混凝土梁基于非线性振动特征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于银花;钢筋混凝土梁基于维纳核的非线性振动识别[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涂鸣;;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研究;2006年01期
2 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3 刘健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受弯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学报;1992年06期
4 耿浩,王睿,高芳清;模态变化对钢桁梁模型桥的损伤检测研究[J];桥梁建设;1998年02期
5 高芳清,金建明,高淑英;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郑吉兵,高行山,郭银朝,孟光;小波变换在分叉与混沌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8年06期
7 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年03期
8 董聪,丁辉,高嵩;结构损伤识别和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丹;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涂鸣;;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8年10期
2 王步宇;;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检测[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6期
3 王步宇;;结构损伤的小波分形神经网络检测[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度计算中考虑局部应力的问题[J];冶金建筑;1975年06期
5 杨更社,谢定义,张长庆,孙钧;CT技术在岩石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力学;1998年04期
6 鞠彦忠,张增军,陈景彦,王显利;基于柔度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张全胜;杨更社;高广运;蒲毅彬;;X射线CT技术在岩石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5年06期
8 千力;万祖勇;刘少军;;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损伤检测数值仿真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张志;蔡敏;;竹纤维增强塑料预应力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2期
10 姚华伟;夏星杰;吴园;;浅谈土木工程损伤检测技术[J];科技资讯;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晓辉;张新乐;曹海;李砚召;;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袁建力;朱烨;胡德虎;;预应力混凝土梁弯矩—曲率基本曲线的简捷算法[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钱煜亚;宋坤岭;;佳帆花园~#5楼板损伤检测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4 沈玉兰;;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设备的改进[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5 吴继锋;马新峰;;超长无黏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质量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6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尚仁杰;李佩勋;;单跨对称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次内力计算[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乐;杨智春;谭光辉;刘江华;党晓娟;;基于固有频率向量的框架结构损伤检测[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于秋波;刘立新;胡丹丹;冯辉;;HRB500级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包兆鼎;戴方毕;陈杰;王南;赵谦;;增强混凝土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筋[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马爱平;我研发出缓粘结预应力技术体系[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丹;基于盲源分离技术的工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灿;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及预应力损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邱颖;自适应神经智能方法及其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4 楼铁炯;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有限元建模与性能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卓;网壳结构参数识别技术和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谭军;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田森源;MJP决策融合算法及其在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丹生;基于反共振频率和压电阻抗的结构损伤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于哲峰;随机激励下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苏健;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力学性能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星;基于非线性振动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检测[D];重庆大学;2012年
2 毛伟;腐蚀预应力混凝土梁静动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博;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刚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徐霄龙;信噪比对海洋平台整体损伤检测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君;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检测的动力指纹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6 侯艳芳;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随机激励下古木结构的损伤检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7 夏小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在爆轰条件下的动力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危玉蓉;基于神经网络的EMI结构健康监测及损伤检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赵春旺 ;钢结构厂房损伤检测与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刘巍;基于信息融合和Vague集理论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诊断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9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6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