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分析
本文选题: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 + 结构振动台试验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摘要】: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是预测结构最大变形能力,确定结构之间最小距离,防止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因相互碰撞而发生倒塌的关键设计参数。但是目前我国结构抗震规范中并没有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的概念。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严格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17个典型RC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进行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并采用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和拟静力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分别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和非线性动力方法,对所设计典型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按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结构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可以预测结构临界倒塌状态时的结构最大弹塑性变形。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VI、VII、VIII度RC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的最小值分别为15、10、5,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结构位移放大系数与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比值(Cd/R)在0.8~1.2范围内,这和NEHRP推荐条文中的取值相近,但稍微偏大。
[Abstract]:The value of displace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is the key design parameter to predict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distance between the structures and to prevent the collapse of the structure from colliding with each other during earthquake. However, the concept of displace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is not introduced in the seismic code of structure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17 typical RC frame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eismic code strict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orey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by using OpenSees.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structural shaking table test data and the pseudostatic test data. In this paper, the nonlinear static method and nonlinear dynamic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typical structures, and the values of displace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and their variation law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eismic co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predicted under the critical collapse state by using the displace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structure. The minimum values of displace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the RC frame structure with VI- VII-VIII degre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eismic code of our country are 1510 ~ 5, respectively, which have good deformation capacity. The ratio of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magnification factor to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is in the range of 0.81.2.This is similar to the value in the NEHRP recommendation, but slightly larger.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150,50978080,90715021)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SLDRCE12-MB-04)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2302110005)
【分类号】:TU37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为民,黄礼明;单跨扁高型建筑的结构优化[J];福建建筑;2000年03期
2 沙欣;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分行办公楼主楼结构设计[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王克峰,周云;考虑高振型影响的结构层间位移能力谱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4 翟传德;甄真;;倾覆力矩比大于0.5的框架——剪力墙结构[J];科技风;2008年09期
5 李远瑛;张德生;;基于响应面和蒙特卡罗法结构位移可靠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杜建军;关于控制高层建筑结构位移的分析[J];山西建筑;2005年08期
7 高红梅;赵延林;李长凤;;基于图乘法求解结构位移常见问题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29期
8 李玉明;;用结点系虚功方程式计算结构位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9 尤凤;李彦彬;;用图乘法求结构位移时常见错误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徐建新,,陈环;计算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的实用方法[J];特种结构;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永坤;徐亚军;;异型柱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王兴锋;;四川绵阳新益大厦一期工程结构设计[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3 刘东升;;浅埋地下洞室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边界元分析法[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熊学玉;李建康;;砼及预应力砼框架结构位移延性系数计算的神经网络模拟[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5 陈昕;沈世钊;;单层穹顶网壳的荷载—位移全过程及缺陷分析[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6 肖建春;聂建国;马克俭;董石麟;;柱支预应力局部单双层网壳的结构构成[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克明;;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险情处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永进;陈永辉;;悬臂支护结构上主动土压力受位移影响分析[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叶淑琴;应祖光;;中高阶子结构模态的精确综合法[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8年
10 刘正权;王晓军;;岩土力学特性参数的区间参数摄动反演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秦丽;结构风振与地震响应的TMD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2 刘畅;考虑土体不同强度与变形参数及基坑支护空间影响的基坑支护变形与内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陈昌富;仿生算法及其在边坡和基坑工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璋;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数值模拟分析及神经网络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2 许军平;软土地区深基坑坑内土体竖向加固形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本科;屈曲约束支撑在单层落地椭球网壳的减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4 谢理;高层建筑结构的二阶连续化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1986年
5 季俊杰;平面索拱结构可靠度计算的大系统方法及参数分析[D];东南大学;2006年
6 晏辉;液柱式振动吸振器(LCVA)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马良;高层建筑不规则结构扭转刚度对位移比限值影响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8 郑坤;跳层剪力墙结构分析及其墙板受力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6年
9 张琳琳;钢筋混凝土错层结构动力特性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10 郭晨喜;网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D];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9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7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