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题:多层住宅 + 钢框架结构 ; 参考:《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十来随着我国钢产量的迅猛增加,钢结构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我国却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2008年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深入地进行结构的抗震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钢结构性能的总体分析,借鉴国外钢结构体系工程实例,讨论了钢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及其适应性。 本文在提出将钢框架结构体系用于建筑住宅的同时,主要建立了结构受力、变形、稳定性等抗力指标与抗震性能之间的相应关系,对比分析了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且从造价方面给予经济性能评价,最后得出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的条件下钢框架结构住宅抗震性能更高、经济性能更好的结论。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采用五层建筑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为基础,结合相关规范,并借鉴国内外发展实例,考虑结构平面布置时建筑对使用空间的要求,以及结构几何体型的合理性、建筑结构材料的种类、结构设计理论的差异、经济多方面的影响,建立了钢框架结构体系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②确定结构设计参数。利用PKPM系列软件分别对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和验算,得出两种框架结构在内力、挠度、刚重比、剪重比、结构最大侧移、层间位移角、周期与振型等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各种参数。 ③进一步利用PMSAP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软件分别对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结构分析,得到的计算结果均在CQC计算值包络范围之内,从而得出正确的数值结果。 ④结合SATWE和PMSAP的计算结果,分别从楼层质量、内力、变形、地震反应力和结构动力性能对这两种结构进行抗震能力对比分析,得出钢框架结构自重明显小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力、变形、地震反应力和结构动力性能方面也优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论。 ⑤按照本地区目前的经济水平和相关定额,对两种框架结构做了简单的经济评价,得出钢框架结构造价略高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论。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steel output in recent ten years, steel structures are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s. However, China is also an earthquake-prone countr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brought us a serious disast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ismic behavior and adaptability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residence through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steel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teel structure system engineering examples. In this paper,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teel frame structure system should be used in the buil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stance indexes of the structure such as force, deformation, stability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is established.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cost.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residence is high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7 degrees or 0.1 g. The conclusion that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1. The five-story building house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function,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codes and referring to the development exampl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requirement of using space when the structure plane is arrang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tructure geometry, the kind of building structure material.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tru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economy, the steel frame 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system are established. 2 determine the structural design parameters. The steel frame structur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re designed and checked by PKPM software respectively. The internal force, deflection, rigid-weight ratio, shear weight ratio, maximum 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two frame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Various parameter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such as period and mode. (3)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PMSAP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alysis software,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all within the envelope range of CQC calculation value, and the correct numerical results are obtained. (4)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ATWE and PMSAP,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two structure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floor quality, internal force, deformation, seismic response force and structural dynamic performance,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lf-weight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he internal force, deformation, seismic response force and structural dynamic performance are also better than tha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5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economic level and relevant quota of the region, the paper makes a simpl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frame structure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st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s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作超;王洪岭;;抗侧刚度比对限制屈曲支撑抗震性能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刘彩玲;刘杰;时小静;;两层钢框架结构拟动力地震反应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2010年04期
3 周玉萍;;钢框架节点形式及位置对抗震性能的影响[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0年04期
4 刘彩玲;;钢框架地震反应试验研究[J];福建建材;2011年03期
5 贾连光;孙鹏;肖青;;考虑填充墙对钢框架结构体系影响的静力非线性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卜令全;夏军武;颜培松;侯智超;;内嵌墙板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0年01期
7 王国亮;张荫;陶清林;;钢框架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6期
8 金磊;程天博;曹学翰;;基于Pushover分析的隅撑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河南建材;2010年06期
9 王燕;;钢框架塑性铰外移新型延性节点的研究与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郑宏;胡立黎;刘源;肖峰;;钢筋混凝土深梁填充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临洁;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基本概念之我见[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2 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初探[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3 丁双;詹小娜;;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框架结构动力时程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4 王乐斌;白玉星;揭智渊;王珊;韩丽芳;;基于上限法的钢框架结构火灾作用下临界温度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邹昀;张振炫;;轻型钢框架支撑体系振动特性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6 包永成;舒赣平;;基于抽柱法的某高铁交通枢纽站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玉萍;;钢框架节点形式及位置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2010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马春艳;段树金;林玉森;;榫卯连接组装钢框架自振特性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9 霍静思;胡聪伶;;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效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欣;吴迈;;框架组合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守勇;新农村规划建设需注意房屋抗震性能[N];东方城乡报;2008年
2 钱铮;日本 建筑定期做“体检”[N];人民日报;2008年
3 陈进周;抗震型管材渐受业内关注[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扬帆;震灾悄悄影响市民生活[N];无锡日报;2008年
5 甄书秀;房子如何防震备受关注[N];中国质量报;2008年
6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7 林佳;我省全面筛查建筑抗震性能[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8 瞿学江;抗震系数考验震荡楼市[N];宁夏日报;2008年
9 五合国际(5+1 Werkhart)结构工程师 刘平;从震害谈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下)[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记者 杨振军;科学规划 提高新建房屋抗震性能 优化空间结构[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立黎;水平地震作用下梁填充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王玉田;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邹浩;钢框架风荷载作用下适用性研究及可靠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4 董可;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动力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杨帆;大空间及框架钢结构受火全过程数值模拟及损伤评估[D];清华大学;2010年
6 吕俊利;整体钢框架中梁柱抗火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马宁;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马宁;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少文;内摇摆柱—多层钢框架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0 黄选明;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军;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剪力分配率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于鹏;P-Δ效应及结构阻尼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国兴;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贲庆国;钢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累积损伤分析及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5 侯桂欣;小高层钢结构住宅双重抗侧力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玉珠;多层框架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7 王芬;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万罗为;采用翼缘削弱型梁柱节点的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涛;多层钢框架结构整体稳定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陶帅;扩翼型节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8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