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分体式空调制热运行时室内温度场流场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09:47

  本文选题:分体式空调器 + 温度分布 ; 参考:《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才宜采用集中供暖。长江流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不能够满足这个条件,因此传统上此地区不考虑冬季采暖。2009年冬天对上海地区785户居民的调查表明,有超过90%居民使用分体式空调,房间热分层明显,人在不同位置活动,温差比较大,热舒适性较差。因此,研究不同送风参数下分体式空调房间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性,了解不同形式下分体式空调房间内的制热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针对冬季空调供暖的热力分层现象,建立模型,提出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对减小热力分层,提高人生活区域的舒适性,以及分体空调的安装、使用、控制和系统的优化发展有着实际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安装有分体式空调器的实际的空调房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实验测试小室布置温度热电偶和数据采集系统、热舒适性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送风变量下的室内温度场、流场的分布特性,同时测试室内环境的相关参数,为数值模拟提供准确的数据。研究发现,当导风板角度(与竖直平面的夹角)为90°时,房间内上下温度分层现象较为严重,减小挡风板角度,可以改善室内垂直高度上的温度梯度;当送风风速从2m/s增大到3m/s时,可以有效的减小垂直方向的热力分层,上下垂直温差可以减小0.3℃;通过热舒适性测试系统,对Z=0.1m、Z=1.1m、Z=1.7m高度的三个测点进行了PMV-PPD计算,得出了不同运行工况时,不同高度的位置的热感觉不同;随着高度的升高,PPD值越来越大,说明脚踝部位对热感觉最敏感,也最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运用Fluent流体动力学软件对实际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导风板角度(与竖直平面的夹角)由90°减小到60°,再减小到30°,上下垂直温差依次减小,当导风板角度为30°时,Z=0.1m、Z=1.1m、Z=1.7m高度的温度已经超过了Z=2.7m的高度,减小导风板的角度对热空气达到人的工作区有很显著的效果;送风风速由2m/s增大到3m/s时,,上下温差减小了0.4℃;在人生活区Z≤1.7m的范围内,不同位置对于空调开启情况的需求不同;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空调的安装高度、降低室内设定温度、可以很有效的减小热力分层现象;此外,通过分体式空调器与新风排风系统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小垂直高度的热力分层。为分体式空调的合理使用以及系统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通过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行性,理论模型基本可以表达实际真实情况。对分体式空调供暖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sign Code fo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central heating should be used only in areas where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5 鈩

本文编号:1814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14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6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