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加工制作的特殊构造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梁柱节点 + 端板螺栓连接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7期
【摘要】:为研究工业用途的某特种钢结构的抗震性能,选取其中3个特殊构造梁柱节点,即柱强轴方向带悬臂梁段的端板螺栓节点(试件I)、柱强轴方向有梁的弱轴方向异型盖板焊接节点(试件II)、柱强轴方向无梁的弱轴方向异型盖板焊接节点(试件III),制作足尺试件,进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端板连接、空间加载制度以及特殊的构造形式对节点破坏形态、承载力、塑性转角、延性及耗能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形式节点试件的梁端最大塑性转角均能达到0.025 rad,位移延性系数大于4.0,累积塑性转角可达最大塑性转角的20~30倍,承载力可达到梁全截面塑性承载力的1.0~1.3倍;试件II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达到0.035 rad,最终因梁中发生局部屈曲而破坏,而试件I和试件III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可达0.040 rad,满足美国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对特殊抗弯钢框架梁柱节点转动能力的限值要求,破坏形态分别为螺栓拉断、盖板出现延性开裂。研究结果表明,试件II和试件III抗震性能良好,试件I因端板螺栓连接承载力不足,导致其耗能能力较差,因此需从设计上加以改进。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a special steel structure for industrial use, three special Liang Zhu joints were selected. The end plate bolted joint with cantilever beam se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strong shaft of column (specimen I _ (1), the welded joint of special shaped cover plate in weak axis direction with beam in the direction of strong axis of column (specimen IIN), the welded joint (specimen III _ (1) in weak axis direction with no beam in the direction of column strong axis (specimen III _ (1) is used to make full-scale test piece, The quasi-static test under cyclic load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end-plate connection, spatial loading system and special structural form on the failure pattern, bearing capacity, plastic rotation angle,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joint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plastic rotation angle of beam end of the specimens with three types of joints is 0.025 rad. the ductility coefficient of displacement is greater than 4.0, the cumulative plastic rotation angle can reach 2030 times of the maximum plastic rotation angle,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can reach 1.0 ~ 1.3 times of the plastic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ull section of the beam.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specimen II reached 0.035 rads, which was destroyed by local buckling in the beam.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specimen I and specimen III can reach 0.040 rad. which meets the limit requirement of Liang Zhu joint rotation ability of special flexural steel frame in American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The failure forms are bolt break and ductile cracking of cover plat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pecimen II and specimen III is good,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specimen I is poor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bearing capacity of end-plate bolt connection, so the design should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分类号】:TU391;TU317.1;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多功能框架研究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5年02期
2 郑廷银,刘永福;钢框架齐平端板式梁柱节点的实用算法[J];工业建筑;1998年12期
3 孙彬;浅谈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施工方法[J];混凝土;2003年06期
4 马福;北京全和投资广场A楼主体结构改造设计[J];山西建筑;2003年03期
5 王依群,邓孝祥,康谷贻,贺民宪;非抗震设计的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节点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5年04期
6 潘慧敏;;垂直加劲肋方钢管柱-H梁节点加劲肋的设计[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万东东;;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施工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8 张文辉;;对梁柱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9 马人乐;黄鑫;陈俊岭;;钢框架梁柱节点在结构连续倒塌中的性能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闫树兵;吴广彬;李智斌;;CABR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霞;李云鹏;王路遥;;钢框架加强和削弱并用型梁柱节点性能的优势分析[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文党叶;;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3 陈敏;杜鹏飞;曹建武;;梁柱节点不同强度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及防裂措施[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4 彭亚萍;刘增夕;黄博升;;FRP约束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张龙建;王福碧;;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张苏芳;张建辉;;无箍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用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玉;郑廷银;马梦寒;;钢结构住宅梁柱节点刚性连接初探[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魏晨熙;;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阎兴华;郝国龙;;轻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10 季韬;郑作樵;郑忠双;;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压杆-拉筋模型辨析[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杨保川;巧解难题 精雕细琢[N];建筑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吕立祥;顾亚军:搞奥运改建工程苦中有乐[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盖爽;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获国家发明专利[N];中华建筑报;2007年
4 杨哲;浅谈施工准备阶段结构实体检验监理工作重点[N];伊犁日报(汉);2007年
5 本报记者 星宇 通讯员 刘时新;“鼎固”中关村[N];中华建筑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马慧芳;LC建筑体系在津问世[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7 山东诚祥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张养亮;高层住宅结构体系的选择[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正维;钢结构半刚性连接的非线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2 郭士雄;约束钢梁在升温段和降温段的反应及梁柱节点的破坏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申红侠;钢梁—钢筋混凝土柱节点静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戴绍斌;钢框架—混凝土筒住宅结构性能与配套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王秀丽;多层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
6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欧阳煜;玻璃纤维(G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刘洪波;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林明森;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连敏;混凝土板及梁柱节点碳纤维加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柴顺;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强度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春科;板式铅剪切阻尼器的工程应用与转动式铅剪切阻尼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4 匡祯斌;钢结构螺栓端板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徐伟斌;钢骨—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真龙;钢筋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框架节点传力机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周树勋;钢筋混凝土十字形截面柱框架顶层中节点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8 陈坚;新型轻钢龙骨体系梁—柱节点试验性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房志刚;钢结构住宅半刚性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卢先军;半连通钢管混凝土柱芯钢管角节点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87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8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