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充填体的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采空区 +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 ; 参考:《非金属矿》2014年06期
【摘要】:以普通硅酸盐水泥、发泡剂、粉煤灰和外加剂为原料,通过室内试验方法制备采空区膏体充填材料,并对其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粉煤掺量为0~50%、绝干密度为200~500 kg/m3时,粉煤灰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在0.4~2.8 MPa变化,抗剪强度在0.05~0.35 MPa变化,采用不同配比获得充填体强度能够满足一般采空区充填要求;随着泡沫掺入量及粉煤灰替换率的增加,能够得到同质量下普通混凝土体积3~7倍以上的充填体,说明在满足充填体强度要求条件下,该充填体利用率较高。该充填体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延性,适合采空区充填。
[Abstract]:Using Portland cement, foaming agent, fly ash and admixture as raw materials, the paste filling material in goaf was prepared by laboratory test, and its performance index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shear strength of fly ash foam concrete vary from 0.4 to 2.8 MPa and 0.05 ~ 0.35 MPa,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ntent of pulverized coal is 0 / 50 and the dry density is 200 ~ 500 kg/m3. The filling strength obtained by different ratio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goaf fill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foam content and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fly ash, the filling body with 3 or 7 times volume of ordinary concrete can be obtained under the same mas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illing body has a higher utilization ratio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atisfying the strength requirement of the filling body. The filling has good deformation ability and ductility and is suitable for goaf filling.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4268)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410147057)
【分类号】:TD325.3;TU52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俊明;张吉雄;黄艳利;巨峰;;充填综采矸石-粉煤灰压实变形特性试验研究及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2 缪协兴;张吉雄;郭广礼;;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方法与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3 冯国瑞;任亚峰;张绪言;郭育霞;康立勋;;塔山矿充填开采的粉煤灰活性激发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5期
4 陈绍杰;郭惟嘉;周辉;温国惠;;条带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结构模型及运动规律[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5 李一帆,张建明,邓飞,白世伟;深部采空区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06期
6 张钦礼;李谢平;杨伟;;基于BP网络的某矿山充填料浆配比优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清;向龙;贾宏宇;;品字形房柱式采空区开采地表移动规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2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3 邓代强;高永涛;吴顺川;;基于坍落度测试的粗骨料充填料浆流动性检验[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郭英杰;;充填采煤技术在王庄矿的应用[J];才智;2012年11期
5 卢辉;刘长星;;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中的应用[J];测绘标准化;2009年02期
6 孙灏;;利用IDL开发矿山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方法与应用[J];测绘标准化;2009年04期
7 邓云叶;;应用属性数学理论的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J];测绘科学;2011年04期
8 陈仕阔;杨天鸿;王航;刘洪磊;;高富水砂层地铁竖井动态降水优化及固结变形预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9 于启升;吴侃;郑汝育;;概率积分参数反演中的开采影响传播角问题研究[J];地矿测绘;2011年02期
10 王卓理;耿鹏旭;王海荣;;矿山地质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实践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新华;;矿山常见地质灾害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2 卜志燕;孟凡祥;;铁路桥下采煤移动变形规律研究[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社平;刘建功;赵庆彪;;以技术创新推进煤矿科学开采[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4 黄庆享;;浅埋煤层覆岩采动隔水性与保水开采分类控制[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5 丁陈建;汪吉林;马金荣;吴圣林;;煤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6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杨泽元;王国柱;申涛;;陕北生态脆弱矿区煤炭与地下水组合特征及保水开采[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滕永海;王金庄;彭程芳;;综采放顶煤动态地表沉陷规律研究[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朱伟;;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的研究现状[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姜升;黄宝柱;方军;;采煤沉陷地确定方法探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聂文志;刘增平;韦荣律;姜京福;;村庄下宽条带开采技术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文志;开采沉陷预计参数与角量参数综合分析的相似理论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亮平;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4 胡青峰;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孙冬明;采动区送电线路铁塔力学计算模型及塔-线体系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赖文奇;建筑物下条带开采沉陷实测纠偏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蔡来良;适宜倾角变化的开采沉陷一体化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罗一忠;大面积采空区失稳的重大危险源辨识[D];中南大学;2005年
10 谭志祥;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和结构协同作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飞;基于MAPGIS的开采沉陷预计分析系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勇;开滦矿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史彩霞;开采沉陷动态预计理论及其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史卫平;DInSAR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静涛;煤矿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冯幼贵;基于GIS的矿山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宜泰;背向前进式矸石充填采煤方法及相关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佟利明;井工开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刘杨;五家矿四井开采对平庄西露天工作帮岩层移动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张献伟;深部分阶段性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强康;李宜峰;李宁;;粉煤灰活性激发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2 宋存义,,周土平,陈德平;高铝型高水充填材料热力学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3 童立元,潘石,邱钰,宣国良,刘松玉;大掺量粉煤灰注浆充填材料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钦礼;谢盛青;郑晶晶;王新民;;充填料浆沉降规律研究及输送可行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曹红红,匡建新,颜国平;激发剂作用下粉煤灰火山灰反应特征的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1997年02期
6 张超;粉煤灰路用品质的合理评价[J];公路;2000年04期
7 栾晓风;潘志华;王冬冬;;粉煤灰水泥体系中粉煤灰活性的化学激发[J];硅酸盐通报;2010年04期
8 张广;贾廷耀;万山;;粉煤灰分类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2期
9 何廷树;卫国强;;激发剂种类对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J];混凝土;2009年05期
10 谢龙水;矿山胶结充填技术的发展[J];湖南有色金属;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志伟;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张吉雄;矸石直接充填综采岩层移动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钱文勋;粉煤灰早期活性激发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马强;高活性粉煤灰评价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华,崔明义;高水材料硬化体特性及其充填体力学作用机理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05期
2 王正辉;充填体的质量与控制[J];采矿技术;2001年03期
3 刘志祥,李夕兵;爆破动载下高阶段充填体稳定性研究[J];矿冶工程;2004年03期
4 罗建祥;影响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因素分析[J];甘肃冶金;2005年02期
5 胡飞宇;;安庆铜矿特大型采场充填体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6年03期
6 邓代强;姚中亮;唐绍辉;;单轴拉伸条件下充填体的力学性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7 方志甫;唐绍辉;;安庆铜矿深部特大型采场充填体稳定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8 邓代强;姚中亮;唐绍辉;;特大型采场充填体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J];有色金属;2007年02期
9 韩森;张钦礼;张传恕;;回采过程中充填体自立可靠性设计[J];采矿技术;2008年02期
10 朱志彬;刘成平;;充填体强度计算及稳定性分析[J];采矿技术;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鹏博;樊忠华;明世祥;;充填体支撑矿柱的作用机理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贝建刚;;采场充填体稳定性理论分析与改进措施[A];晋琼粤川鲁冀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二十一届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孙恒虎;刘文永;杨宝贵;刘华生;;高水固结充填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进展[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范建峰;二矿区“一线工作法”提升工作效率[N];金昌日报;2008年
2 李建东;解决井下充填水分流难题[N];金昌日报;2008年
3 李兴文;江铜东同矿业实现采充平衡[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记者 刘泽民 通讯员 盛佳;长沙矿山院两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斌;金川二矿区充填体可靠度分析与1#矿体回采地压控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姚振巩;矿山充填体作用机理与铝基复合充填胶凝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志祥;深部开采高阶段尾砂充填体力学与非线性优化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4 江文武;金川二矿区深部矿体开采效应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朱和玲;松软破碎型复杂矿体开采技术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发远;金川二矿区充填体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周士霖;深部开采充填体稳定性及与岩体智能匹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吴祥辉;胶结充填体强度模型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洋;煤矿充填离析规律与充填体合理强度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5 周华林;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充填体合理强度分布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董凯程;爆破地震对充填体影响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邹连军;充填体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9 谷岩;新型胶结材料研发与充填体强度优化设计[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10 马池艳;膨胀充填的实验研究与阶段矿房嗣后充填强度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95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9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