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采用滚动隔震的两种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5 08:54

  本文选题:滚珠隔震装置 + 框架结构 ; 参考:《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6期


【摘要】:针对高烈度区采用滚动隔震的框架结构及框剪结构,研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于结构性能的影响,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对比了不同场地类别下两种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滚动隔震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反应。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两种结构体系自振周期、结构位移等都有一定的增大,框剪结构受到的影响更大。抗震分析时需要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oil - structure interaction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responses of two structural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site classes are studied by using ANSY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 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40)
【分类号】:TU398.2;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忠献,李延涛,王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2 刘海卿;邵志姣;;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效果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3 荣峰;刘建伟;王奎;李彦峰;李金艳;;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高层建筑三维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3期

4 李慧;王亚楠;杜永峰;;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5 蔡锦荣;刘树堂;;SMA弹簧-轴承滚动隔震输电塔的地震反应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9年05期

6 吴冬梅;刘树堂;刘智勇;;SMA-滚动隔震火炬塔的地震反应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张之颖;王洪卫;段学刚;吕西林;;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效果的影响[J];工业建筑;2007年10期

8 葛楠;苏幼坡;王兴国;;建筑物滚动摩擦隔震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于旭;宰金珉;王志华;;考虑SSI效应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铁坚;单晓菲;蔡勇;;框支剪力墙土-结构共同作用的抗震性能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2 李忠献,张媛,王泽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控制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3 刘海卿;邵志姣;;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效果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4 张峰;刘海卿;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TMD结构减震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5 ;A new isolation device using shape memory allo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long-span structur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年02期

6 张浦阳;王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7 李忠献,刘颖,王健;滑移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J];工程抗震;2004年04期

8 颜桂云;巫文君;;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MR智能基础隔震控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3期

9 李慧;王亚楠;杜永峰;;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10 陈鑫;李爱群;丁幼亮;刘涛;;空间网架结构形状记忆合金隔震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林建;刘树堂;;工程结构隔震理论与技术[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王维玉;赵拓;李鹏飞;;桩顶设置隔震支座数值仿真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3 王飞;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基于场地条件的竖向地震动特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静;周期性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熊晨;周期性基础的隔震性能及其数值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松;近断层地震激励下SMA-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亚楠;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土—基础隔震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项征;地震作用下软土地基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6 贾俊峰;连续桥梁三向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刘大榕;基于反应谱理论的并联基础隔震和砂垫层隔震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李程;大跨度钢桁拱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张光浩;储液罐动态响应及隔震分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蔡康锋;滑移隔震技术及其在村镇建筑中的推广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开名,刘斌,刘之洋,王晓初;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吕西林,陈跃庆;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3 徐忠根,谢军龙,周福霖;多层建筑隔震改造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4 陈波,吕西林,李培振,陈跃庆;用ANSYS模拟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的建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5 李忠献,李延涛,王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5期

6 王兴国;张松;苏幼坡;;单层FPS隔震结构的平移-扭转耦合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7 刘海卿;邵志姣;;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效果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8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李忠献,刘颖,王健;滑移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J];工程抗震;2004年04期

10 周锡元,韩森,李大望,曾德民;并联和串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某些特征[J];工程抗震;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2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肖文凤;叶明河;唐旭升;赵安;;汶川第二小学隔震过道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5 尚守平;姚菲;刘可;;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泽;卢文胜;翁大根;;某隔震建筑隔震层结构性能现场试验方法[J];结构工程师;2012年06期

7 郝章程;;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经受住强震考验[J];中国橡胶;2013年10期

8 尚守平;周浩;朱博闻;鲁华伟;;钢筋沥青隔震层实际工程应用与推广[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9 尚守平;李晓辉;;钢筋沥青隔震层计算减震系数修正方法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10 吴子燕,赵玉立;滑动隔震建筑物的基础板与隔震层间的运动状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谈琳;人命关天:鲁甸民居的不能承受之重[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郜志远;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黄群堂;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砌体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李荻;二维周期板结构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孙兰玉;金属滑移支座隔震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玉成;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实用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可威;复合隔震墩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武辉皎;基于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朱娜;大型隔震与抗震试验模型的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海生;改性沥青隔震垫隔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32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32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b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