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品村”看城乡结合部的灰色空间生产
本文选题:废品村 + 城乡结合部 ; 参考:《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5期
【摘要】:城乡结合部往往是非正式就业的集聚地带,提供了底层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社会经济桥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品村"——八家和东小口——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力图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揭示这种城市灰色空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在描述和记录实体空间变迁过程的基础上,阐释资本运动下不同主体对"废品村"的空间表征产生的影响,以及为空间改善所做的努力,从而构建这一灰色空间的多层次空间意义以及社会—空间相互塑造的机制。结论指出,"垃圾村"是城乡二元割裂的发展方式在城市边缘的一种景观呈现,重塑空间需要重视真正的空间使用者的需要,并从公共服务市场建构入手,改变城市废物管理的资本逻辑。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ften the gathering zone of informal employment, which provides a social and economic bridge for the entry of the population from the bottom to the city.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waste villages" formed in two different periods in Beijing's urban and rural areas, eight villages and Dongxiaokou, this study tries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is urban grey space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and recording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spatial chang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bjects on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waste village" under the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efforts made to improve the space. Thus, the multi-level spatial significance of this grey space and the mechanism of social-spatial interaction are construc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garbage village" is a kind of landscape on the edg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is divid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molding space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real space users, and star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market. To change the capital logic of urban waste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系;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BAJ13B00)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邱友良,陈良;外来人口聚集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1999年04期
2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3 顾朝林,陈田,丁金宏,虞蔚;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4 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5 刘贵利,顾朝林;城市社区与流动人口聚落的生态关系及其调控——以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0年02期
6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7 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陈晓华,华波,周显祥,张婷;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3 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4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5 潘涛;罗颖;潘裔莎;王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6 曾丽群;何杰;单国彬;;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成都市正兴片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7 王莉霞;张杰;;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特征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9 谢正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10 王振宇,樊清训;城乡交错带耕地时空动态研究——以安阳市郊区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2 陈咏梅;连小平;;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旅游地评价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畔;张建召;王兴平;;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德钦;刘宇;马维军;;贫困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栋;李满春;陈振杰;魏巍;胡伟;;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石毅;;“大都市研究——社会、人口、文化”专题综述[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卢武强;石崧;卫东;;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探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9 韩勇;梅昀;;武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10 藏留洋;刘健;;城市边缘区总体规划环评的几个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魏霞;夕阳下的胡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高吉俊;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柱;农民工社会福利服务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福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集约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查祥德;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曹颖;辽宁省辽阳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相关分析及对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吴永鑫;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振军;广州市萝岗区森林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忆茹;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军;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贺凤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年02期
2 谢吾同;浅谈旧城改建中的形态与类型因子[J];城市规划;1995年04期
3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1997年04期
4 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3期
5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年04期
6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年04期
7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5期
8 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9 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宋迎昌,武伟;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泽胜;;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的难点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X镇为例[J];城市观察;2012年04期
2 徐晨辉;;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对策[J];建设科技;2010年07期
3 刘建峰;;构建完善的城乡结合部管理体系[J];广西农学报;2011年03期
4 张雪松,吕正华,李逸群,赵辉;城乡结合部发展刍议——以沈阳市浑南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5 尹建坤;曹同武;尹建国;;城乡结合部交通与枢纽规划[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蓉;;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施丹云;城乡结合部初中德育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0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0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