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颗粒刚度变化对胶结砂岩力学响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6 22:58

  本文选题:胶结砂岩 + 力学响应 ; 参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摘要】:为分析胶结砂岩的力学响应和破坏机理,基于试验建立不同刚度比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验证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并分析不同胶结性状的砂岩力学响应,进一步说明胶结物质的重要作用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颗粒接触刚度比和平行黏结刚度与颗粒接触刚度的比值变化时,砂岩的应力比、体应变、配位数和平行黏结破坏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模型的泊松比、初始刚度和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颗粒刚度比对岩样宏观力学响应的影响不同,颗粒接触刚度比越小,且切向刚度越大时,胶结砂岩的脆性越强;平行黏结刚度与颗粒接触刚度的比值越大,脆性越强,黏结破坏越容易,剪切破坏越明显.颗粒刚度对胶结砂岩的力学响应和变形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是实际储层砂岩力学模拟选择有效细观参数和构建本构关系的关键.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cemented sandstone, a three-dimensional particle flow numerical model with different stiffness ratios was establish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sandstone with different cemented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cementing material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are further explained. When the particle contact stiffness ratio and the ratio of parallel bonding stiffness to particle contact stiffness change,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ratio, volume strain, coordination number and parallel bond failure number of sandstone and Poisson's ratio to the model ar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initial stiffness and duct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tiffness ratios on macroscopic mechanical responses of rock samples are different.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contact stiffness ratio is and the greater the tangential stiffness is, the stronger the brittleness of cemented sandstone is, and the greater the ratio of parallel bonding stiffness to particle contact stiffness is. The stronger the brittleness, the easier the bond fracture and the more obvious the shear failure. Particle stiffnes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and deformation ability of cemented sandstone, and is the key to selecting effective meso-parameters and construct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in practical sandstone mechanics simul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电网有限公司;
【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2jj A90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4CB046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06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06112013CDJZR200004,106112014CDJZR200014)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曾远;周健;;砂土的细观参数对宏观特性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刘先珊;董存军;;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的胶结砂岩力学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尹成薇;梁冰;姜利国;;基于颗粒流方法的砂土宏-细观参数关系分析[J];煤炭学报;2011年S2期

4 刘先珊;董存军;;砂土介质中土压力盒的力学响应特性[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4期

5 陈建峰;李辉利;周健;;黏性土宏细观参数相关性研究[J];力学季刊;2010年02期

6 孙其诚;辛海丽;刘建国;金峰;;颗粒体系中的骨架及力链网络[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7 徐金明;谢芝蕾;贾海涛;;石灰岩细观力学特性的颗粒流模拟[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金明;王国珍;王同兴;;由试验视频图像计算加筋砂土位移场[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2 韩钧;陈福全;曹琪君;;高频液压振动沉桩的颗粒离散元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汝成;王复明;;泥岩-土混合料直剪试验的PFC~(2D)模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12期

4 尹小涛;李春光;王水林;邓琴;;岩土材料细观、宏观强度参数的关系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1年S1期

5 刘先珊;董存军;;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的胶结砂岩力学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郭书魁;张仪萍;;直剪试验颗粒流模拟参数敏感性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01期

7 张波;陶连金;黄俊;金亮;;基于微观图像处理技术的土体三轴试验颗粒流模型[J];工业建筑;2013年04期

8 李西斌;陈伟丽;陈福全;姚金梅;;饱和松砂与结构接触面反复剪切下邻近土体性状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6期

9 冀东;杨志军;彭超;;片麻岩破裂演化机制的颗粒流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10 高井望;徐佩华;黄润秋;袁中凡;;DEM拟合级配碎石材料大三轴试验的颗粒粗糙度效应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家铭;任永强;;基于三维颗粒流理论的混合土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2 Tohid Kazerani;;A discontinuum-based model to simulate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failure in sedimentary rock[A];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vol.5 No.5)[C];2013年

3 Y.Ben;Y.Wang;G.Shi;;Challenges of simulat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with DD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C];2014年

4 李幸;姜乐华;;椭球颗粒对PFC~(3D)模拟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5 刘春;施斌;顾凯;孙义杰;;岩土体大型三维离散元模拟系统的研发与应用[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波;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机理及密贴组合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2 钟世英;模拟月壤力学特性及软着陆足垫动力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骅;风筛式清选装置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建良;深埋大理岩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5 沈银斌;临界滑动场法的改进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汲云涛;三维微观孔隙结构与岩石变形机制及输运特性[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7 常明丰;基于颗粒物质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细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孙博;高埋深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的细观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方锡武;一类界面元建模与分析方法及其在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陆银龙;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损伤破裂演化模型与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国栋;道砟变形特性的DDA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武登辉;岩土参数不确定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元俊;岩体裂纹起裂扩展规律及锚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陈坚;路基粗颗粒填料堆积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徐亚利;结构性黄土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贤彬;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过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其试验验证[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7 郭书魁;竖向加筋砂土直剪试验的颗粒流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8 张松鸽;岩石声发射的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鹏飞;颗粒物质缓冲性能的试验测试与离散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丛怡;大理岩加卸荷破坏过程的试验及PFC3D模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良平;程展林;丁红顺;;球形颗粒散粒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5期

2 李贯军;王玉洁;;监测设计中如何选择性能优良的压力盒[J];大坝与安全;2005年06期

3 常在;杨军;程晓辉;;砂土强度和剪胀性的颗粒力学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4期

4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徐文杰;胡瑞林;王艳萍;;基于数字图像的非均质岩土材料细观结构PFC~(2D)模型[J];煤炭学报;2007年04期

6 廖雄华,周健,徐建平,林利敏;粘性土室内平面应变试验的颗粒流模拟[J];水利学报;2002年12期

7 许尚杰;尹小涛;马双科;党发宁;;基于颗粒流的混凝土材料数值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9年03期

8 周健,廖雄华,池永,徐建平;土的室内平面应变试验的颗粒流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9 李凡;;岩土材料破损特性的颗粒流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10 王焕友,曹晓平,蒋亦民,刘佑;静止颗粒体的应变与弹性[J];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经强;;冲击载荷作用下压力容器的力学响应试验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0期

2 周鹏;赵福令;高顺德;;基于应变能量法的裂纹梁有限元分析及其力学响应特征[J];机械强度;2010年04期

3 李坤;;不同速度的移动荷载下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J];科技资讯;2014年04期

4 封攀新;张志鹏;;基于柔性基层小板块透水道面力学响应分析[J];河南科技;2013年17期

5 周慧;周航;;基于Matlab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J];河南科技;2014年11期

6 刘先珊;陈治;;流体黏性对油井砂岩力学响应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3年10期

7 穆柯;金龙;朱东鹏;陈建兵;袁X;;多年冻土区路基尺度效应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4年04期

8 李晓雁;杨卫;;多壁碳纳米管弯曲导致的扭转[J];物理;2007年09期

9 黎永索;林杭;;土钉与土体相互作用的仿真试验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德海;胡德亮;;沥青加罩水泥砼旧板不同处理方式时力学响应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蒋勇;李成现;;非均布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韩勇;向永;代晓淦;韩敦信;何碧;;STEVEN试验中模拟材料D-90031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4 张旭;;基于三晶材料的内禀材料长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卢兴国;张国忠;刘刚;;周期性应变作用下胶凝原油力学响应实验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任会兰;宁建国;;强冲击载荷下氧化铝陶瓷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益辉;热能沉积作用下板的力学响应与失效的若干问题[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1年

2 谷凡;海底输油软管力学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阳;陡坡急弯路段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姚学亮;沥青类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与检测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邓海龙;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试验研究与力学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黄庆泓;非均布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许伟;汽车碰撞事故中乘员头颈部生物力学响应的有限元分析和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6 徐占磊;基于抗车辙功能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力学响应与结构设计[D];长安大学;2011年

7 张赛威;关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力学响应与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8 王成;寒风垭隧道施工力学响应与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9 寇良朋;基于气动载荷的手指力学响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10 马悦;乘用车正面碰撞后排乘员力学响应分析与约束系统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71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71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