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板筋参与作用的RC框架有效翼缘宽度简化公式
本文选题:钢筋混凝土 + 框架梁 ; 参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摘要】:针对现有考虑板筋参与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有效翼缘宽度理论计算公式较复杂、不利于实际应用的问题,文中结合有效翼缘宽度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轴压比和节点类型,设计了不同轴压比的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对各节点类型处的有效翼缘宽度分布规律进行数值回归,得到方便应用于实际设计的有效翼缘宽度简化公式,并提出能更好地实现"大震不倒"设防目标的改进设计建议.文中还对所提出的简化公式和改进设计建议进行了算例验证.结果表明:回归得到的有效翼缘宽度简化公式使用简单、易操作,因而在实际设计中具有可行性;所提出的改进设计建议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Abstract]:The existing effective flange width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consider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slab and reinforcement is more complex,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wo important factors of effective flange width: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joint type. The spatial fram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is designed, and the effective flange width distribution law at each node type is numerically regressed, and a simplified formula of effective flange width is obtained, which is convenient to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design.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the fortification target of "strong earthquake without collapse". The simplified formula and the improved design proposal are also verified by a numerical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plified formula of effective flange width obtained by regression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so it is feasible in practical design, and the improved design proposal is helpful to better realize the fortification target of "strong earthquake without collapse".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11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J05070)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2-XQ-34)
【分类号】:TU37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素裹;;结构整体效应对RC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一):数值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2 公茂盛;杨永强;谢礼立;;芦山7.0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3期
3 吴波;王明君;;混凝土空间板柱结构的震致落层倒塌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郑士举;蒋利学;张伟平;顾祥林;;现浇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有效翼缘宽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9年02期
5 吴勇,雷汲川,杨红,白绍良;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王素裹;韩小雷;季静;;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的影响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年01期
7 杨小卫;王亚勇;;考虑板筋参与梁端承载力贡献的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科学;2011年07期
8 王素裹;韩小雷;季静;吴培烽;;轴压比对RC框架实现“强柱弱梁”的影响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3期
9 杨红;朱振华;白绍良;;双向地震作用下我国“强柱弱梁”措施的有效性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毅,吴勇,罗宁,白绍良;7度半、8度半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杨红;吴晶晶;王志军;;模型化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2期
3 王洪涛;谢礼立;;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有限元模型及并行计算效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4 王兴国;单明岳;葛楠;苏幼坡;;楼板开角缝实现RC框架“强柱弱梁”效果的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5 蔡勇;白久林;欧进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失效模式的搜索与改善[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6 黄华;施明君;刘伯权;吴涛;李楠;;框架结构“强梁弱柱”问题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7 王素裹;祁皑;范冰辉;;考虑现浇楼板影响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蔡龙;杜宏彪;金仁和;;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的对比和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2期
9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10 吴二军;闫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端受弯承载力放大系数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2 翟长海;李爽;孙扬;谢礼立;;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坚;孙雅琼;王海深;曾翔;陆新征;;结构工程学科热点文献调查[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5 左琼;基于冗余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评估[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阎红霞;楼板和填充墙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郭庆生;带填充墙钢交错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付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10 王妮;型钢混凝土L形柱空间角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丽园;现浇RC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影响的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陈青松;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Pushover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志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扬;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何娟;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文俊;罕遇地震下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盼;异形柱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内力调整系数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蔡其彪;汶川地震中陇南地区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毅,吴勇,罗宁,白绍良;7度半、8度半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管民生,杜宏彪;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3 黄超;季静;韩小雷;郑宜;何伟球;戴金华;;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4 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5 王洪涛;谢礼立;;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有限元模型及并行计算效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6 蒋永生;蓝宗建;冯纪寅;;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梁端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7 蒋永生,陈忠范,周绪平,樊德润;整浇楼板框架节点自控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8 郑鑫;陶夏新;;5·12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结构震害调查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6期
9 陈明政;黄音;许军;王正霖;白绍良;;梁柱截面强弱不同的三类预应力框架试验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
10 韦锋;李刚强;白绍良;;各国设计规范对基准设防地震和结构超强的考虑[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明君;混凝土板柱结构的落层倒塌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邹胜斌;工业建筑多层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3 徐诗童;“梁强于柱”、“等强梁柱”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言付;;框架结构梁端截面有效翼缘宽度的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17期
2 王素裹;祁皑;范冰辉;;考虑现浇楼板影响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志彬,陈世鸣;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有效翼缘宽度[J];钢结构;2003年06期
4 黄坤耀,楼文娟,孙炳楠,郭万萍;预应力梁板体系的空间分析及有效翼缘宽度[J];建筑结构;2001年02期
5 郑士举;蒋利学;张伟平;顾祥林;;现浇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有效翼缘宽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9年02期
6 黄远;聂建国;易伟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变形计算的有效翼缘宽度[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7 何娟;;现浇框架梁端有效翼缘宽度取值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3年01期
8 苏胜永;秦煜川;;简支组合梁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12期
9 李运生;王元清;石永久;张彦玲;;组合梁桥有效翼缘宽度国内外规范的比较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10 蒋利学;郑乔文;;竖向荷载下现浇楼盖中的梁支座截面有效翼缘宽度[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忠诚;涂劲;吴振声;;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效翼缘宽度[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2 田春雨;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效翼缘宽度[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杰华;钢—混凝土组合梁有效翼缘宽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82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8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