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负荷的地埋管管群换热模型对比分析
本文选题:地埋管管群 + 动态负荷 ; 参考:《化工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对比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无限长线热源、有限长线热源和渗流有限长线热源模型,指出轴向传热和地下水渗流作用对地埋管换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基于温度场叠加原理和动态负荷建立了地埋管管群换热模型,借助于典型年动态年负荷模型,分析了管群长期动态换热特性。结果表明,无渗流型管群中心温度升高过快,长期运行应考虑土壤换热能力的衰减;对于渗流型管群换热,应采取合理优化策略避免下游土壤温升过快,并且设计埋管时应采用其进入稳定期的换热能力,避免长期运行时换热能力不足。对3种日负荷动态运行模式下管群的典型点温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行模式调节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可减少渗流型管群的下游热量堆积,有利于土壤换热能力的恢复。
[Abstract]:The infinite line heat source, the finite line heat source and the seepage finite line heat source model of the underground tube heat exchanger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xial heat transfer and the groundwater seepage effect on the underground tube heat transfer can 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dynamic load, the heat transfer model of buried pipe group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aid of typical annual dynamic annual load model, the long-term dynamic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ipe group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ntral temperature of the non-seepage pipe group rises too fast, and the attenuation of soil heat transfer capac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long-term operation, and for the seepage type pipe group, reasonabl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avoid the excessive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downstream soil. In order to avoid the shortage of heat transfer capacity in long-term operation,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buried pipe should be adopted when it enters the stable period. The variation of typical temperature of pipe group under three kinds of daily load dynamic operation mode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ustment of operation mode can slow down the rising trend of soil temperature, especially decrease the heat accumulation in the downstream of seepage pipe group.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y of soil heat transfer capacity.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军事环境教研中心;
【基金】:防护工程地埋管换热器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参训兵2010429)~~
【分类号】:TU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大鹏;廖胜明;;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数值模拟及传热分析[J];暖通空调;2008年12期
2 高青;李明;闫燕;;地下群井换热强化与运行模式影响规律[J];太阳能学报;2006年01期
3 杨卫波;施明恒;;基于线热源理论的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年05期
4 龙会;余跃进;封周权;;埋地换热器在渗流中的三维温度场模拟[J];太阳能学报;2011年06期
5 高青,乔广,于鸣,李明,白金玉;地温规律及其可恢复特性增强传热研究[J];制冷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艳平;曹晓玲;雷波;杨从辉;;中国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进展评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方燕娜;林学钰;廖资生;陈洪艳;;吉林中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温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3 尚妍;李素芬;代兰花;;地源热泵间歇运行地温变化特性及恢复特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4 赵利君;周亚素;张行洋;刘世昊;李扬;;地源热泵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的模拟[J];建筑节能;2010年10期
5 李扬;周亚素;;温湿度独立控制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温度性能分析[J];建筑节能;2011年02期
6 管昌生;刘卓栋;;地源热泵换热器随机传热及可靠性设计方法探讨[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7 石柳;黄炎;;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21期
8 吴会来;李征涛;邓经生;袁明月;;岩土热物性热响应测试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9 赵达;张欣艳;刘逸;;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高青;王丽华;江彦;李明;;地下蓄能间歇时序影响与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余龙;余延顺;;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热响应实验方法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志鹏;马宏权;夏振云;史林林;;基于岩土热响应测试的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量设计计算方法[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青;王丽华;江彦;于鸣;李明;;地下岩土动态热载荷的温变性和能变性[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4 张志鹏;马宏权;夏振云;李敏;沈玲玲;;岩土热响应测试在地埋管换热器设计中的应用[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5 范萍萍;王志刚;崔恩富;王维滨;端木琳;;土壤源热泵间歇运行冬季工况的试验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贾亚北;王勇;;土壤源热泵系统热平衡问题的探讨[A];第十四届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逸;复合式热泵供热系统的耦合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明;地下蓄能时变特性及其能量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长兴;土壤源热泵系统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模拟与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卓栋;地源热泵地埋管随机传热与可靠性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白天;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尚妍;含湿岩土间歇蓄/放热传热传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齐子姝;地能利用热泵系统能量多样化机制及其效能[D];吉林大学;2012年
8 郭永辉;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单U换热器传热特性及系统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扬;温湿度独立控制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赵利君;恒热流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张行洋;地源热泵非连续运行钻孔周围土壤温度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陈响亮;抽灌井群热交互性及其布控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江超;土壤源热泵工程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会鹏;基于变负荷的地源热泵土壤温度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张曼;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季节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孟庆丰;地源热泵系统岩土热物性测试不确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何侃;不同地理管排列方式下地埋管群内土壤温度场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裴秉科;热流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对地埋管群周围土壤温度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景刚,马一太,张子平,王侃宏,候立泉;地源热泵的运行特性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2 杨卫波,施明恒,董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供暖运行模式的探讨[J];暖通空调;2005年08期
3 范蕊;马最良;;热渗耦合作用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J];暖通空调;2006年02期
4 刁乃仁,李琴云,方肇洪;有渗流时地热换热器温度响应的解析解[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赵军,戴传山,刘启梁;多孔介质层内同轴管式井下换热器的相似解[J];太阳能学报;2000年03期
6 李新国,赵军,周倩;埋地换热器理论模型与周围土壤温度数值模拟[J];太阳能学报;2004年04期
7 范蕊;马最良;;地下水流动对地下管群换热器传热的影响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6年11期
8 张玲;陈光明;黄奕l,
本文编号:209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9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