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改进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及花岗岩剪切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发布时间:2018-07-10 13:08

  本文选题:流变模型 + 黏弹塑性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对西藏邦铺矿区的花岗岩进行了干燥、饱和2种状态下的剪切流变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2种状态下花岗岩的剪切流变特性。基于花岗岩加速剪切流变阶段的力学状态特征,提出一种改进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该模型核心部分由带有剪应力判断条件s?的Kelvin体和带有应变值判断条件a?的改进非线性Newton体黏壶组成,能反映不同等级剪切应力荷载作用下的岩石流变规律,特别是能较合理地描述岩石加速流变阶段的非线性特征。对西藏邦铺矿区的花岗岩剪切流变试验结果进行参数辨识,获得的改进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理论曲线与试验数据曲线较吻合,验证了所建模型是正确合理的。
[Abstract]:The shear rheological tests of granites in two states of drying and satur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Bangpu mining area, Tibet, and the shear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s in two stat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state characteristics of accelerated shear rheological stage of granite, an improved nonlinear viscoelastic-plastic rheological model is proposed. The core of the model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 of shear stress. The Kelvin body and the condition with strain value a? The improved composition of the nonlinear Newtonian body viscosity pot can reflect the rock rheological law under different shear stress loads, especially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elerated rheological stage of the rock can be described more reasonably.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shear rheological test results of granite in Bangpu mining area, Tibet, shows that the theoretical curve of the improved nonlinear viscoelastic-plastic rheological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verifies 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is correct and reasonable.
【作者单位】: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228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7106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摇篮人才计划CUGL100413、特色学科团队CUG090104)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刚;胡斌;李博;刘智权;刘代田;;西藏邦铺露天矿台阶边坡破坏类型分析[J];工程勘察;2011年11期

2 曹树刚,边 金,李 鹏;岩石蠕变本构关系及改进的西原正夫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3 徐卫亚;杨圣奇;褚卫江;;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河海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4 夏才初;许崇帮;王晓东;张春生;;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5 佘成学;;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6 齐亚静;姜清辉;王志俭;周创兵;;改进西原模型的三维蠕变本构方程及其参数辨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7 胡斌;蒋海飞;胡新丽;郭利娜;王新刚;;紫红色泥岩剪切流变力学特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8 袁海平;曹平;许万忠;陈沅江;;岩石粘弹塑性本构关系及改进的Burgers蠕变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9 张强勇;杨文东;陈芳;李文纲;王建洪;;硬脆性岩石的流变长期强度及细观破裂机制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10 杨圣奇;徐卫亚;杨松林;;龙滩水电站泥板岩剪切流变力学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东远,阴可,李艳华;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2 石振明;张力;;锦屏绿片岩分级卸荷流变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3 许年春;吴同情;秦娟;;岩石蠕变对边坡支挡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4 李栋伟;汪仁和;胡璞;;冻粘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关系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3期

5 李欣;高谦;刘增辉;杨长祥;;金川Ⅲ矿区硐室围岩蠕变特性与支护时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6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韩冰;王芝银;丁秀丽;徐平;;软硬互层岩体流变特性的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2期

8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王凤娥;;一种新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9 蒋昱州;徐卫亚;朱杰兵;王瑞红;杨圣奇;;含断续软弱夹层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10 朱卓慧;赵延林;徐燕飞;孙小康;;八种典型岩石力学流变组合模型的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云鹏;王芝银;唐明明;王怡;;Relations of complete creep processes and triaxial stress-strain curves of rock[A];Proceedings of th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heology[C];2008年

4 王琛;彭越;;一个岩土非线性粘弹脆性元件模型[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孙强;胡秀宏;冶小平;;岩石蠕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永涛;陆有忠;金爱兵;;过软弱夹层竖井垮塌的数值模拟及加固[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陈卫忠;谭贤君;吕森鹏;杨建平;伍国军;于洪丹;;深部软岩大型三轴压缩流变试验及模型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9 杨强;;岩体工程数值模拟现状、成就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10 徐辉;胡斌;唐辉明;陈京利;;饱水砂岩的剪切流变特性试验及模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6 曾杰;深埋硬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8 常西坤;深部开采覆岩形变及地表移动特征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10 赖道平;地质缺陷对混凝土坝结构性态演变和转异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4 陈晋;综放采场“O”形圈内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叶自钊;基于蠕变特性土质边坡稳定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杜雁鹏;软质板岩隧道大变形力学行为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娜;自然与饱水状态下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流变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杨晨晨;金属粉末的粘弹塑性本构方程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张晓玮;炭质板岩纸坊隧道大变形原因分析及工程实践[D];长安大学;2011年

10 伊小娟;大型水电站坝区深部岩体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徐平 ,夏熙伦;三峡枢纽岩体结构面蠕变模型初步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2年01期

3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王凤娥;;一种新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4 张学忠,王龙,张代钧,郑硕才,褚美霞;攀钢朱矿东山头边坡辉长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5 邱贤德,姜永东,阎宗岭,庄乾城;岩盐的蠕变损伤破坏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6 何峰,王来贵,于永江,冯美生;岩石试件非线性蠕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刘保国,孙钧;岩体粘弹性本构模型辨识的一种方法[J];工程力学;1999年01期

8 罗润林;阮怀宁;孙运强;朱昌星;;一种非定常参数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王小平;;对改进西原模型的再认识[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赵明华,肖燕,陈昌富;软土流变特性的室内试验与改进的西原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沅江;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冠林;张锋;盛佳韧;王建华;;堆积软岩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计算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2 沈新普;沈国晓;;地下储库岩体施工过程及套管与岩石相互作用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3 吕爱钟;丁志坤;焦春茂;李金兰;;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辨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4 蒋昱州;张明鸣;李良权;;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及其参数识别[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李良权;徐卫亚;王伟;;基于西原模型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J];力学学报;2009年05期

6 王元战;王婷婷;王军;;滨海软土非线性流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9期

7 潘晓明;杨钊;许建聪;;非定常西原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8 陈炳瑞;冯夏庭;黄书岭;杨成祥;张传庆;;基于快速拉格朗日分析 并行粒子群算法的黏弹塑性参数反演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9 张宁;赵阳升;万志军;董付科;冯子军;;高温三维应力下花岗岩三维蠕变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10 袁海平;曹平;万文;许万忠;;分级加卸载条件下软弱复杂矿岩蠕变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鹏洲;印长俊;陈锡阳;;考虑土体流变特性的降雨入渗土坡稳定性研究[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丽;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三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吕宜美;化学腐蚀对深部软岩蠕变特性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3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13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