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貌形态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耦合方法
[Abstract]: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dimension synthesis method, the order scale fractal dimension of urban system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northern Shaanxi can b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the distribution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unreasonable, the gap between 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deal distribution is large, and the gap has a tendency of becoming larger.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the corresponding 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fractal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and the digital planning model of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can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fractal mod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ities and towns in northern Shaanxi can be adapted to the geomorphological for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11;513784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C0716)
【分类号】:P931;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庆华;;陕北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及城乡空间模式[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2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3 张振中;苏斌;;陕西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理论体系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3期
4 张毅;余洁;樊玮;;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城市边界模拟的分形研究(英文)[J];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8年02期
5 邢海虹;刘科伟;;基于分形理论对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陈怀军;;三类代数方程摄动解的渐近展开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3期
5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李景宜;成爱芳;屈康庆;李谢辉;;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曾鹏;张显春;阙菲菲;;宁夏城市体系结构优化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6期
8 聂坚;白永平;孙克;王世金;;“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9 尚正永;张小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10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国巧真;孙悦民;;基于遥感和GIS的典型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分形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王希伟;陈东丰;;公路网合理布局及结构配置的评价[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C];2003年
7 张琦;王秋平;;基于R/S分析的城市中心区交通量时间序列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文龙;李明;;延安城市沟道空间生态系统特征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许韬;符号计算与若干非线性发展方程的解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伟;电力电子电路中复杂行为分析及其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熊伟;基于突变理论及协同学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眭红明;清末民初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沈守枫;非线性系统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10 王登龙;一维晶格和BEC中的非线性现象[D];湘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朱全龙;几种混沌同步及四级混沌保密通信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谭建华;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晶晶;基于TM数据的江汉平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梅;隋唐至明清时期延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艳茹;基于分形视角的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成功;成都茶馆系统多级空间尺度分形结构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新宇;沈阳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晓露;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2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3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4 岳文泽,徐建华,颉耀文;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5 李中轩,黄家美;研究城市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分形论[J];福建地理;2004年01期
6 陈勇;陈嵘;艾南山;李后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经济地理;1993年03期
7 陈涛,李后强;城镇空间体系的科赫(Koch)模式 ──对中心地学说的一种可能的修正[J];经济地理;1994年03期
8 沈步明;王思敬;;一个新的频率分布的特征参数——分形结构因子[J];科学通报;1993年08期
9 刘继生,陈彦光;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J];人文地理;1999年03期
10 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桂禄;兰州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规划构想[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2 伍世代;王强;;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3 武晋芳;冯玉广;;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的分形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4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周彬学;薛东前;贺伟光;;基于分形的关中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6 王影;王红强;;初探周口城镇体系发展思路[J];科技信息;2010年11期
7 胡序威 ,赵晓斌;冀东城镇体系剖析[J];地理研究;1986年02期
8 王维锋;;景德镇城镇体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9 国庆生;湖北省宜昌地域城镇体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87年02期
10 周庆生;;关于城镇体系的区域与结构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地域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录仓;;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5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发展与规划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安树伟;母爱英;;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8 李宏静;王建力;;重庆市城镇体系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和灰色预测模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姚圣;;沿海省份欠发达城镇体系化路径——以南平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蒋秋丽;王发曾;;城镇体系网络化: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木土;创新观念调整结构 建设新的城镇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建设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N];自贡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优化空间构建“112”城镇体系[N];黔西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干雄焱;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工作全局 全面加快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N];延安日报;2011年
5 记者黄晶;州直城镇体系三大规划出炉[N];伊犁日报(汉);2013年
6 记者 焦亮;强力推进推动镇(乡)区发展建设 提升在现代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作用[N];新乡日报;2013年
7 记者 强国峰;加大产业开发力度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努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N];延安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叶一剑 实习记者 冯嘉;城镇化的另一个面:人口迁徙与中国城镇体系的再造[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杨健君 曾方能 周后明;洞口立足区位特色 初步形成“2+5+5”城镇体系[N];邵阳日报;2014年
10 张俊峰;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太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起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蒲松林;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露露;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解析与时空演变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笑男;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黄源;金华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高山嵩;吉林省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谷艳;鄂尔多斯市城镇体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建雄;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6 宋福娟;通化市城镇体系调整与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司马慧;福建省城镇体系结构演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小莹;天水市城镇体系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兵权;洞庭湖区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炜;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调整与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3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