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骨料界面特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8-09 14:25
【摘要】: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显微硬度(MH)等各种微细观测试手段对砂岩、锈染砂岩、锈面砂岩、板岩及大理岩骨料界面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以上几种骨料的界面特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不同骨料界面区微结构相差很大,不同骨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影响了界面区水化产物的数量、形态、尺寸和生长发育特性;骨料的界面区显微硬度与界面区钙硅比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钙硅比越大则界面显微硬度越低;大理岩混凝土的起裂强度明显低于砂岩、板岩和锈染砂岩混凝土,且相同荷载条件下,大理岩混凝土的裂纹面积远高于其他骨料混凝土.
[Abstract]:The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rust-dyed sandstone, rusty sandstone, slate and marble aggregate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X-ray energy spectrometer (ED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scanning imaging (CT) technique, and the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rust-dyed sandstone, rusty sandstone, slate and marble aggregate were studi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ove aggreg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different aggregate interfacial areas is very different,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aggregates affect the quantity, morphology, size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tion products in the interfacial areas. 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interface zone of aggregate has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ratio of calcium to silicon in the interface area. The larger the ratio of calcium to silicon is, the lower the microhardness of interface is, and the crack initiation strength of marble concrete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sandstone, slate and rust-dyed sandstone concrete. Under the same load, the crack area of marble concret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ggregate concret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江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139001)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9015)
【分类号】:TU528.0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冬来;;浅谈筏板承台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6年09期

2 谢永超;;浅谈超高层结构泵送混凝土的技术性能[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6年04期

3 李维涛,孙洪泉,邢君;混凝土中的分形效应初探[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4 姜晓伟;宓永宁;高跃;;不同分维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建筑节能;2006年02期

5 李维涛,孙洪泉,邢君;分形几何理论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朱浮声;徐爽;唐春安;陈欢;;混凝土骨料级配对抗压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混凝土;2007年02期

7 曾亮;黄少文;胡欣;罗琦;;骨料级配对膨胀珍珠岩-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性能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08年12期

8 石建光;许岳周;叶志明;;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细观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04期

9 赵顺波;张吉红;李凤兰;;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胡利;梁建国;杨伟军;李鹏飞;;再生骨料级配对再生混凝土多孔砖干燥收缩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建飞;;混凝土用骨料级配不符合要求时的改善措施——粗、细砂及大、小石子的混合比例问题[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红伟;王辉;;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浅谈[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光辉;;浅谈混凝土施工中温度及收缩裂缝控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喜峰;张兵;;施工中泵送混凝土堵管现象与预防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朱颂军;;浅谈泵送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付鹏;于国友;尹光荣;;球形骨料混凝土宏观弹性模量影响因素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7 吴建林;任启欣;蒋正武;张长贵;;机制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研究[A];首届机制砂石生产与应用技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南楠;刘敏;;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光新慧;吕化育;;论高层建筑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处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10 常中刚;赵国利;刘淑芳;;混凝土缺陷的形成及危害和修整方法[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艳;水利单元工程质量通病成因及其防治措施[N];伊犁日报(汉);2010年

2 王林波 陈建江 博乐市九洲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多层房屋建筑构造柱施工质量通病与对策[N];博尔塔拉报;2008年

3 辜清明;浅谈我国水泥基自流平的发展[N];中国建材报;2009年

4 程超;“大流态彩色清水混凝土与大流态白色高强清水混凝土研究”科技成果通过鉴定[N];中国建材报;2009年

5 程超;《大流态彩色清水混凝土与大流态白色高强清水混凝土研究》科技成果通过鉴定[N];中华建筑报;2009年

6 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方小龙;浅析斜坡屋面渗漏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N];建筑时报;2009年

7 林宗寿;影响混凝土坍落度的主要因素[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赵海燕 温泉县水利局;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N];博尔塔拉报;2008年

9 马海峰;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N];现代物流报;2011年

10 邓少才;关于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的探讨[N];中华建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艾士刚;基于细观结构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石建光;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3 薛文;基于全寿命理论的海工混凝土耐久性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1年

4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祖强;考虑骨料级配及密度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鹏;功能骨料制备及其对水泥基材料体积变形性能的影响[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3 朱安磊;粉煤灰抑制碱—硅反应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徐爽;混凝土及花岗岩细观组分对宏观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5 曹文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细观数值演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6 林春;骨料级配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铭;骨料分布对混凝土力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8 王丽;混凝土骨料级配及表面裂缝扩展的分形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曾亮;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性能优化与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沈鸿珍;轻骨料分形及不同分维级配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74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74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