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坏机制控制的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加固设计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nti-earthquake collapse ability of the existing masonry structure teaching building, a new design method of seismic strengthening is proposed, which is aimed at controlling the earthquake damage mechanism. The longitudinal window wall of the structure is strengthened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mortar surface on three sides, and the reinforcement net is anchored reliably with vertical reinforcement at both ends of the wall.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1 / 2, two two-story brick masonry substructure test models are designed. Through quasi-static test, the macroscopic failure mechanism and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ordinary window wall model and window wall reinforcement model are respectively studied.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k layer mechanism occurs in the common window wall model, and the collapse mechanism is formed in the mode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ismic reinforcement and Anchorage on three sides of the window wall, the integral failure occurs in the model, and the ductile failure mechanism of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is finally formed. The wall between windows forms a "swing" mechanism, and the wall failure form, bearing capacity,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model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ose of the ordinary window wall mode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inforcement design scheme in controll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s verified.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J28B01) 国家教育部东南大学博士生国内访学基金(BSFX2009-01)
【分类号】:TU36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立红;杜修力;陆鸣;李立云;温增平;李鸿晶;刘爱文;;5.12汶川地震中多层房屋典型震害规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 林树枝;李刚;程耿东;;提高学校建筑抗震能力的对策建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雷涛;李碧雄;顺远坤;曹鹏杰;;汶川地震中绵竹市中小学校舍震害调查分析[J];建筑结构;2009年11期
4 毕琼;冯远;易丹;;104所农村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抗震设计思路及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2010年09期
5 马人乐;蒋璐;梁峰;李旭;;体外预应力加固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5期
6 史铁花;李守恒;孔祥雄;陆加国;程绍革;高磊;栾文芬;;典型中小学5层砖混校舍新型加固方法振动台模拟试验[J];建筑结构;2013年05期
7 李碧雄;雷涛;邓建辉;王哲;王清远;;汶川地震中学校建筑震害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徐向东;;汶川大地震中小学校舍震害调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赵统;张新培;田志鹏;;汶川地震中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震害特征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3期
10 王庄;李遇春;;即有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菁;田涌;;对贵州省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的一些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杜定发;潘志宏;;外廊式单跨框架结构加柱静力弹塑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3 费广清;;某中心校教学楼抗震鉴定及加固[J];安徽建筑;2010年03期
4 温增平;徐超;陆鸣;杜修力;李鸿晶;熊立红;刘爱文;李小军;周正华;;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现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徐宣清;甄纪瑞;;学校校舍安全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6期
6 彭小波;李小军;刘启方;刘必灯;;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衰减特征及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7 李刚;卢华;;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底层薄弱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王立成;;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李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介绍与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3期
10 王少杰;刘福胜;刘经强;张顺轲;;某空旷砖混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加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刚;唐修慧;张树传;;中小学单跨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罗维刚;韩建平;;从汶川大地震分析单面外走廊砖混教学楼抗震性能及鉴定[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林楚修;蔡晓平;安维康;罗素蓉;;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建;非线性不确定性结构自适应模糊分散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冼耀强;轮辐式索膜结构损伤情况下的动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艳涛;混杂FRP筋混凝土连续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杜志强;基于性能的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沈玮强;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4 马军卫;无筋砌体墙的受弯能力分析及砌体抗震墙弯曲破坏的试验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修慧;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丁宝荣;两种结构典型震害现象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庞永来;中小学抗震加固设计与工程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孟祥强;设置少量抗震墙的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派;中小学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辉辉;中小学校抗震能力分析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雍年,周正华,于海英;设计反应谱长周期区段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2 黄勇;;汶川地震中梁式桥的震害和预防震害的新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3 罗灼礼;王伟君;;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J];地震;2008年01期
4 李碧雄;谢和平;邓建辉;何昌荣;王哲;;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及抗震设计思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5 王景明;唐山地震再探讨[J];地震研究;1991年04期
6 施伟华,周光全,赵永庆,张建国;2003年大姚6.2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J];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7 林震;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评述[J];福建建筑;2004年03期
8 林树枝;;汶川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震害分析[J];福建建筑;2008年10期
9 林树枝;廖文彬;;汶川地震灾区部分房屋的施工质量分析[J];福建建筑;2008年10期
10 林树枝;张鹏程;;汶川大地震后城乡防灾与救灾策略探讨[J];福建建筑;2008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建;砌体结构房屋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方法及实例[D];重庆大学;2006年
2 刘克;砌体结构地震荷载裂缝的非线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王静;学校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鉴定问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怡洁;;抗震加固实践回顾[J];住宅科技;1988年01期
2 闵书亮,王兆运;城市抗震加固投资的最优分配模型及其应用[J];基建优化;1992年02期
3 程才渊,朱伯龙;上海市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法的分析比较[J];结构工程师;1995年01期
4 刘伟庆,,薛彦涛;钢筋砼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J];工程抗震;1996年03期
5 蔡欣欣;多层砖混结构抗震加固设计[J];福建建筑;1997年S1期
6 吴振波,王杨虎;基于位移控制的低层框架抗震加固和加层的新思路[J];建筑结构;2001年03期
7 马晓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住宅产业;2007年04期
8 李贵荣;;民用建筑抗震加固[J];建筑技术;1982年08期
9 刘志刚;;抗震加固优良工程评选简介[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4年02期
10 游联琮;;抗震加固新工具——洛阳矿山机器厂,制成一米长钴[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新锋;郭春峰;;建筑结构鉴定与抗震加固技术浅析[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2 张卫兵;李红培;;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3 张黎明;王乐斌;田志昌;卞建斌;;抗震加固设计的内力控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李欣;王晓纯;白玉星;高建岭;;砌体抗震加固方法评述[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常兆中;薛彦涛;金林飞;高杰;赖忠毅;厉伟;;隔震技术在中小学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任晓崧;张国胜;周彬;;已建高层建筑抗震加固中的拆除策略[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7 高杰;薛彦涛;常兆中;金林飞;王磊;;JY-SD型屈曲约束支撑(BRB/UBB)在中小学校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8 张瑞云;张会银;罗建林;;某大坡度屋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加固设计[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9 杨小卫;王亚勇;巩正光;李绍祥;;抗震加固中单跨建筑新增抗侧刚度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吴世红;葛燕锋;崔岩;;混合结构的震害机理及抗震加固[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胡全胜;州直抗震加固逾百万平方米[N];伊犁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吴骞 通讯员 孙士成 任甲斌;我市实施校舍抗震加固改造工程[N];莱芜日报;2010年
3 陈红娟;常熟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改造[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云佳;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借鉴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5 记者 李平;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N];林芝报;2009年
6 记者 刘扬;老房抗震加固有了统一标准[N];北京日报;2009年
7 宋宝华;吉林省加快既有建筑抗震加固[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彦仿;我的学校有了七色彩虹楼[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9 记者 何建昆;四川举行抗震加固技术与新材料研讨会[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峗 通讯员 刘炬;2011年完成全市校舍安全工程[N];韶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养杭;石粉在石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王冬雁;无粘结预应力装配混凝土节点抗震及震损加固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3 单波;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考虑地震及使用损伤的长期性能和修复[D];湖南大学;2006年
4 蒋隆敏;钢筋网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加固RC柱在静载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李波;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杨仕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7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王代玉;FRP加固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邹颖娴;应用SMA提高古塔抗震可靠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艾舒;既有公共建筑抗震加固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超;珠海市南屏中学职教综合大楼抗震加固研究与应用[D];广州大学;2011年
3 王文魁;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性能分析与方案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云正;基于性能理论的抗震加固设计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磊;乌鲁木齐既有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整体抗震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6 赵崇丰;基于分灾模式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瑞锋;基于增大截面的抗震加固设计参数的确定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欣;砌体抗震加固中抗剪承载力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周少渊;增设剪力墙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贺志军;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75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7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