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损伤软化精细有限元模型
[Abstract]:As a main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the existing calculation methods can hardly reflect the sliding deformation between rock mass, mortar and steel strand, etc.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actual reinforcement effect. The concept of damage softening is introduced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fin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damage softening including steel strand, mortar and contact surface is established, and compared with field test. The advantage of the model is that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structure such as steel strand mortar and contact surface is described finely which can reflect the damage softening process of the contact surface mechanical material and the mechanical change process of the anchoring section more accurat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hear stress on the contact surface of the Anchorage section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port to the inwar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load. When the port is in the elastic stage, the peak value is in the port, showing exponential attenuation mode, and when the damage softens at the port, the peak value moves inward. The stress variation of the Anchorage section reflected by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est.
【作者单位】: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079109)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基金项目(No.20102060101000058)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雷晓燕;三维锚杆单元理论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1996年02期
2 何君弼;“八五”攻关预应力群锚加固边坡机理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成华,黄小华,彭立敏;浅埋隧道地表锚杆预加固的空间数值计算模型及分析[J];地下空间;2001年03期
2 徐青;陈胜宏;邬爱清;;库岸滑坡灾害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3 谷艳昌;谷水亮;;反演综合变形模量的改进目标函数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1期
4 付成华;周洪波;;瀑布沟地下厂房区初始地应力精细反演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6期
5 孙恒果;;浅谈预应力锚索在深基坑支护中施工技术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3期
6 黄耀英;郑宏;;混凝土裂缝扩展单元能量演变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7 潘恩庭;;预应力锚索边坡防护加固施工质量控制[J];福建建筑;2011年04期
8 李梅;三维锚杆的数值模拟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吴小峰;;景洪水电站右冲沙底孔加固除险预应力锚索施工[J];广东水利水电;2008年09期
10 杨静,何江达;关于支护锚杆回弹效应的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韦立德;陈从新;;三维锚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向阳;李欢秋;吴祥云;庞伟宾;;不良地质环境中基坑边坡加固技术分析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元旺;李晓红;王成;;岩石路堑边坡锚固的断裂力学分析[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4 周艳国;傅少君;周华;;两场网格数据传递方法及在工程有限元计算中的应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5 张向阳;沈俊;陈安敏;贺永胜;徐景茂;孔福利;;不同形式荷载作用下洞室锚杆受力分析[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唐树名;碎裂结构岩体路堑边坡锚固机理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3 匡立新;基于土拱作用的土钉支护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朱晗迓;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徐余;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综合治理新材料新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洪海春;边坡岩体锚固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7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俊儒;隧道单层衬砌作用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易丽军;突出煤层密集钻孔瓦斯预抽实验室与数值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10 张欣;全长粘结式锚杆受力特性以及数值仿真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达;高铁地下通道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及开挖方案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2 曹杰;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及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3 杨春鸣;岩锚吊车梁锚杆锚固长度的优化计算[D];石河子大学;2009年
4 严德群;三维锚杆的数值模拟及其相互作用分析[D];河海大学;2001年
5 张进华;大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空间力学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杨静;锦屏水电站地应力场回归分析与坝肩槽开挖高边坡稳定性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四川大学;2003年
7 徐前卫;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及其锚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8 徐骏;锚杆接触问题的有限元解法及其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聂文波;岩石边坡治理中桩锚结构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0 赵会德;输水隧洞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分析[D];河海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贵;李翔;;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的新探讨[J];岩土力学;2008年11期
2 曹文贵;莫瑞;李翔;;基于正态分布的岩石软硬化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3 曹文贵,方祖烈,唐学军;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4 范庆忠;高延法;;软岩蠕变特性及非线性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5 唐芬;郑颖人;赵尚毅;;土坡渐进破坏的双安全系数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6 刘成学;杨林德;曹文贵;;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7 王军保;刘新荣;李鹏;;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9 刘成学;杨林德;;一种新的岩石损伤软化本构模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10 孙强;王媛媛;胡秀宏;;地下水作用下斜坡燕尾突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明辉;赵明华;曹文贵;;基于破裂全过程的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s,
本文编号:2195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9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