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居住区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联合供暖的规划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goal of energy optimization and cascade utilization of building heating system in severe cold area, the combined heating mode of solar energy and conventional energy in building heating planning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energy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world are first understoo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olar heating and energy saving design for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discussed. Then, taking the planning residential area as the research basis of central heating, to analyze the volume ratio, building location, sunshine, wind shelter, planning layout, residential spacing, building orientati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importance of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building shape coefficient and planning heat source form for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n planning residential area is discussed, and the influence of planning residential area on building heating load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above factors. Then the dynamic load of the bottom building (villa type building), multi-story building and high-rise building with different storeys in the planning area is simulated by DeST software, and the hourly load of each kind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during heating season is obtained.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in order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solar energy guarantee rate of all kind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n the heat collection of solar collector is calculated. The amount of heat collection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type of collector, the location and area of solar collector. In this paper, the plate solar collector is selected. The location of the solar collec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south outer wall, the roof, the south outer wall and the roof, and the heat collection per unit area is obtained in each case. By analyz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heating in wint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planning area and the heat collected by solar collectors arrang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guarantee rate of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in winter heating in each case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uarantee rate of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 winter heating by the design scheme of a planned residential area in Shenyang.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32;TK5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亓和平;浅谈居住区质量综合评价[J];市政技术;2000年01期
2 叶迎君;面向新世纪的居住区规划趋势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3 高国忠;再论居住区规划的几个问题[J];当代建设;2001年02期
4 林少洲;面向市场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01年01期
5 柯宏伟;全民健身与居住区规划[J];城乡建设;2002年02期
6 鲁新成 ,王新乐 ,汪益民 ,李蓉莉;高尚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战略研究及实践[J];改革与理论;2003年12期
7 滕树军;王敬勋;刘慧;;谈居住区规划中的节约用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9期
8 黄越,刘德健;“市场与经济”主导“形式与空间”——有感居住区规划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J];建筑学报;2005年10期
9 刘瑞杰;邓可祥;白冰峰;;居住区规划与节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12期
10 臧丽娟;;小汽车与居住区规划[J];辽宁建材;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辉;;由“同煤两区改造新建居住区规划”引发的再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德涵;王庆;吴晟;谢远骥;孙克放;涂英时;陶滔;;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3 赵瑞峰;冯敏;刘书强;;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上惃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正楠;邹涛;;生态居住区规划中的环境控制因素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镝;;院落构图、三维空间及动态景深——居住区规划中的情境三要素[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7 裴凡伟;陈宇;;居住区规划规范及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的创新思考——对《大寺新家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苗志坚;胡惠琴;;居住区生活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协调发展[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碧颖;;北京方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10 任清凤;吴大群;;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志成;华明双港新家园居住区开工建设[N];天津日报;2007年
2 王文生 陈树庆;山东寿光出台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意见[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陈经光;建设人性化居住区[N];江淮时报;2005年
4 陈海保;京城自然生态下的“私密花园”[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邓卫;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小区单一模式[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禾子;住宅典范 天津华苑居住区碧华里小区[N];中国贸易报;2000年
7 同煤集团公司晋华宫矿建安公司 麻忠;居住区规划概述[N];山西科技报;2012年
8 汲传排;商品房售前须公示配套设施[N];北京日报;2004年
9 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建设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袁林、赵占木;路北办借力三年大变样打造新路北[N];衡水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丞;基于规划要素的居住区热环境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张智;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东瑶;降低邻避设施对居住区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赵旭菁;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康;居住区商业设施动态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朱鹏屹;西安明月弘城汉式文化居住区的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吴鑫;基于CFD技术的居住区室外风环境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张澄溪;山西省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琪;济南市旧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张辉;邢台居住区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研究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6年
9 席强;中小城镇居住区可持续建设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赵倩;基于数值模拟的徐州矿区居住区室外风环境品质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18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1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