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考虑中间主应力的非饱和土刚性挡墙抗倾覆稳定性

发布时间:2018-09-06 15:03
【摘要】:由于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的饱和土基坑挡墙抗倾覆设计过于保守,基于非饱和土的平面应变抗剪强度统一解,考虑土体强度的非饱和特性与中间主应力效应,推导了满足不同抗倾覆稳定系数的刚性挡墙埋置深度方程,并探讨了中间主应力、基质吸力和稳定系数对埋置深度的影响特性。推求的闭合解为有序新解答的集合,可供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基坑工程选择与优化。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对埋置深度有影响,表现为随中间主应力效应和基质吸力的增加,埋置深度相应减小且显著;挡墙抗倾覆设计的强度理论效应明显,稳定系数越大对应要求的埋置深度越大,且埋置深度也与基坑开挖深度相关。研究成果为非饱和土基坑挡墙工作性能和安全储备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Abstract]:Because the anti-overturning design of retaining wall of 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pit based on Mohr-Coulomb strength criterion is too conservative, based on the unified solution of plane strain shear strength of unsaturated soil, the unsaturated characteristic and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effect of soil strength are considered. The buried depth equation of rigid retaining wall satisfying different overturning stability coefficients is derived and th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matrix suction and stability coefficient on buried depth are discussed. The proposed closed solution is a set of ordered new solutions, which can be selected and optimized for differ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and the matrix suction have an effect on the buried depth,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and the matrix suction, the buried depth decreases and is significant, and the theoretical effect of the strength of the anti-overturning design of the retaining wall is obvious. The greater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the greater the required burial depth, and the buried depth is related to the excavation depth of foundation pit.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and safety reserve of the retaining wall of unsaturated soil foundation pit.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219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2358;2013T6086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0205120001)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4JQ7290)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3G2283007;2014G1281072)
【分类号】:TU432;TU4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顺群;郑刚;王英红;;预留土对非饱和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2年05期

2 吴剑敏,李广信,王成华;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对基坑支护计算的影响[J];工业建筑;2003年07期

3 张常光;赵均海;张冬芳;;非饱和土强度非线性及对被动土压力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尚军;考虑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的水泥搅拌桩挡土墙结构稳定分析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张常光;曾开华;赵均海;;非饱和土临界荷载和太沙基极限承载力解析解[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6 张常光;胡云世;赵均海;;平面应变条件下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统一解及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俞茂宏;岩土类材料的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02期

8 于清高;邵生俊;佘芳涛;张建辉;;真三轴条件下Q_2黄土的破坏模式与强度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1期

9 张常光;张庆贺;赵均海;;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10 赵均海;梁文彪;张常光;李艳;;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J];岩土力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虎;史德刚;;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统一强度理论解[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2 张斌伟;严松宏;李平;;考虑围岩非线性和剪胀特性的地下硐室极限解[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3 东兆星,单仁亮;岩石在动载作用下破坏模式与强度特性研究[J];爆破器材;2000年01期

4 乐家根;曹平;蒲成志;汪亦显;;广义摩尔库仑模型及其在FLAC3D中的实现[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秦艳婷;王士杰;杜光乾;朱常志;;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间距的确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张凤国,李恩征;混凝土撞击损伤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J];弹道学报;2001年04期

7 郭娜娜;龚辉;;软土地区钻孔灌注桩成孔卸荷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8 周小平,郭映忠,张永兴;中间主应力对共轭平移断层中各序次应力场和断裂等构造形迹相互关系的影响[J];地质科学;2005年03期

9 丰土根;杜冰;王可佳;李玉伟;;上海世博会地下变电站基坑围护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10 周小平,张永兴;利用统一强度理论求解条形地基极限承载力[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Estimation of the Passive Earth Pressure with Inclined Cohesive Backfills: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is Considered[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Estimation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with Inclined Cohesive Backfills: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is Considered[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余文龙;;关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的讨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俞茂宏;廖红建;龚晓南;唐春安;胡小荣;;20世纪在中国的强度理论发展和创新[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俞茂宏;;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夏桂云;Yoshimine M;宋丽;;统一强度理论对土质材料的实验验证和对比[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健;胡瑞林;余文龙;李丽慧;;考虑中主应力影响倾斜填土面朗肯土压力参数的敏感性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李云安;葛修润;张鸿昌;糜崇蓉;;岩-土-结构强度参数估算及其应用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俞茂宏;;古建筑结构研究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10 黄亚娟;赵均海;魏雪英;田文秀;;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Rankine主动土压力统一解[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坚;层状岩质边坡工程安全监控建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2 冯兆祥;岩质桥基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监测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3 周海林;振动注浆中的砂土液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张信贵;城市区域水土作用分析与土的结构强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5 陈德民;大块非晶合金变形机制及本构行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张彬;深基坑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7 方建勤;地下工程开挖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汪鹏程;软化剪胀土中孔扩张理论及沉桩挤土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郑贵;井壁稳定问题的断裂损伤力学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朱玉;隧道锚设计体系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攀峰,张明,戴荣,张振刚;非饱和土的广义朗肯土压力[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2 邢义川,谢定义,李振;非饱和黄土的破坏条件[J];工程力学;2004年02期

3 俞茂宏,,曾文兵;工程结构分析新理论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1994年01期

4 许东俊;耿乃光;;岩石强度随中间主应力变化规律[J];固体力学学报;1985年01期

5 马少坤;扈萍;秦会来;;刚柔性条形基础下非饱和土地基的承载特性[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俞茂捫 ,何丽南 ,宋凌宇;双剪应力强度理论及其推广[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5年12期

7 周安楠;姚仰平;;侧压力系数对临界荷载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05年12期

8 俞茂捫,何丽南,刘春阳;广义双剪应力屈服准则及其推广[J];科学通报;1992年02期

9 俞茂捫;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屈服和破坏的一个新模型及其系列理论[J];力学学报;1989年S1期

10 俞茂捫,刘凤羽;广义双剪应力准则角隅模型[J];力学学报;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2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3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4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李顺群;肖成志;吕毅兰;魏超5;;粒间吸引力对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6 汪东林;栾茂田;杨庆;;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在预测地表沉降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8年12期

7 卢应发;吴延春;杨丽平;崔玉军;;非饱和土热力学参数确定的探讨[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8 周雷;张洪武;;非饱和土化学-塑性耦合本构行为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9 曹雪山;殷宗泽;;非饱和土二维固结简化计算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9期

10 刘卫国;;非饱和土工程性质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与应力状态变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陈辉;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侯龙;非饱和土孔隙水作用机理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张引科;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10 程钰;非饱和土普适的强度与变形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娜;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赵晓霞;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桂满;土水特征曲线滞回循环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雪莲;非饱和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6 刘锋涛;雨水入渗对非饱和土斜坡内孔隙水压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袁斐;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和体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朱彭涛;非饱和重塑黄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26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26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