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改性黄土的冻融特性

发布时间:2018-09-07 10:09
【摘要】:研究冻融循环前后不同水泥石灰粉煤灰配比下改性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和微观结构等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综合考虑强度、渗透性和抗冻融性能,提出改性黄土改性剂的最优配比,探讨冻融循环对改性黄土工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冻融循环的条件下,4%~5%的水泥与6%的石灰及10%的粉煤灰的掺入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改性土的抗压强度,降低渗透系数,而且能够避免改性黄土因为刚性太大而引起的抗冻融能力下降的情况。3种改性剂的联合作用改变了黄土颗粒的排列和连结方式,从而能够提高改性黄土的强度和抗冻融能力。
[Abstract]:The changes of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microstructure of modified loess under different ratio of cement lime and fly ash before and after freeze-thaw cycle were studied. Considering the strength, permeability and freeze-thaw resistance, the optimum ratio of modified loess modifier is put forw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freeze-thaw cycle on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dified loess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4% cement, 6% lime and 10% fly as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reeze-thaw cycle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modified soil, but also reduce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Moreover, it can avoi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resistance of modified loess caused by too much rigidit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3 kinds of modifier changes the arrangement and connection of loess particles, thus improving the strength and freeze-thaw resistance of modified loes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铁建二十一局;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11FKCA093) 中国铁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C32)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铭绩;王连俊;冯震;;高速铁路路基改良填料的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毕贵权;张侠;李国玉;马巍;毛云程;穆彦虎;;冻融循环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徐实;杨有海;耿煊;夏琼;;石灰改性黄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夏琼;杨有海;耿煊;;粉煤灰与石灰、水泥改良黄土填料的试验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赵少强;别大华;邓剑辰;;粉煤灰改良黄土填料的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6年03期

6 杨有海,梁波,丁立;粉煤灰与石灰、水泥拌合料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7 张立新,王家澄;石灰土冻胀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8 郭婷婷,张伯平,田志高,吕东海;黄土二灰土工程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9 穆彦虎;马巍;李国玉;毛云程;;冻融作用对压实黄土结构影响的微观定量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10 王先龙;;用石灰改良高速铁路路基黄土填料化学机理分析[J];岩土工程技术;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权;石坚;张平印;;二灰黄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顾强康;李宜峰;李宁;;粉煤灰活性激发及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3 沈正;董祥;宗兰;;固化剂JNS-1固化粉煤灰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4 余占奎,黄宏伟,王如路,徐凌,李文婷;人工冻结技术在上海地铁施工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5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反复冻融下黄土抗剪强度劣化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6 丁铭绩;王连俊;冯震;;高速铁路路基改良填料的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徐宏;邓学钧;倪富健;;膨胀土作二灰土的方法及机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8 孙洪伟;王德君;曲祖光;王坦;李宪民;窦立军;;人工湖岸挡土墙“冻害”与防治措施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赵宏海;李磊;秦福刚;许光泉;张海涛;谢治刚;;裂隙岩体加固浆材的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7期

10 严耿升;张虎元;赵天宇;;改性黄土内摩擦角变化研究[J];粉煤灰;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庄心善;王功勋;田傼;;含工业废料加固土的特性研究[A];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第四届获奖工程专栏[C];2005年

2 余占奎;;人工冻结施工过程技术分析[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周明涛;植被混凝土冻融效应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天亮;冻融条件下水泥及石灰路基改良土的动静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韩春鹏;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锋;深季节冻土区重载汽车荷载下路基动力响应与永久变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李彩亭;燃煤锅炉烟气湿式除尘脱硫技术及粉煤灰利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张树光;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9 董金梅;聚苯乙烯轻质混合土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10 贺建清;石灰改良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光堂;水泥改良砂质粉土低温直剪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泽平;三种改良土的渗透性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黄辉;高速公路路基的动力特性及施工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郗斐;超轻/轻质粉煤灰陶粒的研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奋;大何铁路基床底层细砂填料水泥改良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为标;掺细化粉煤灰高强混凝土性能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7 孔德强;高碳湿排粉煤灰——电石渣复合改性及其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李娟;再生骨料附着砂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及再生骨料二灰碎石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周春华;软岩体冻融过程中水热迁移规律及数值模拟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超楠;水泥灰土的强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权;石坚;张平印;;二灰黄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3 徐学祖,Ю.П.列别钦科,E.M.丘维林,К.Ю.克留切科夫;冻土与盐溶液系统中热质迁移及变形过程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1992年04期

4 张立新,张虎元,冯珂,王银梅,张咸恭;水泥黄土反复冻融条件下的强度衰减机理[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5 王家澄,徐学祖,张立新,,邓友生;土类对正冻土成冰及冷生组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冰川冻土;1995年01期

6 丁庭,周锡九,史培新;高速铁路路堤改良填料现场试验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宁宝宽,陈四利,刘斌;冻融循环对水泥土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8 齐吉琳,程国栋,P.A.Vermeer;冻融作用对土工程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9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公路路基黄土湿陷性的室内实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2期

10 张小平,俞仲泉;粉煤灰掺石灰混合料的工程性质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剑升;李洪年;樊庆功;方卫民;宫全美;;石灰改良土填料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全兵;吴学礼;黄士元;;除冰盐对混凝土路面的破坏[J];低温建筑技术;1996年03期

2 韩海峰,吕伟民,何桂平;水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的表现形式[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3 李成涛,姜金钟;辐射沉淀池防水混凝土冬期负温施工[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4期

4 宁宝宽,陈四利,刘斌;冻融循环对水泥土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5 李平先,赵国藩,张雷顺;受冻融损伤混凝土与新混凝土的粘结剪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5期

6 覃丽坤,宋玉普,陈浩然,王列东,张众,于长江;双轴拉压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及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7 詹炳根,孙伟,沙建芳,李天艳,曹鹏飞,邓敏,许仲梓;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二次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罗昕;卫军;;冻融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演变与强度相关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高丹盈;程红强;;冻融循环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06年03期

10 徐港;卫军;;氯盐种类及冻融对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洪海;谢剑;;超低温冻融循环作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杨更社;张全胜;任建喜;蒲毅彬;;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细观损伤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邸小坛;陶里;周燕;;结构混凝土抗冻性能设计方法[A];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设计方法科技论坛与全国第六届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蔡昊;覃维祖;刘西拉;;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损失[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5 王立成;;不同特性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双轴压压统一强度准则[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6 尹晓明;王苏岩;;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抗冻融性能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于萍;胡功笠;赵德辉;许金余;;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冻融耐久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8 冯炜;姚武;;聚丙烯腈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冻融性能研究[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鹏;赵铁军;郭平功;Wittmann Folker H;;冻融和碳化作用对混凝土氯离子侵蚀的影响[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燕;申向东;;不同纤维掺量轻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及损伤量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消费者报 王洪武;经皮微创冷冻切除肾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2 中铁大桥局集团桥科院有限公司 苏祖平 欧阳华林;聚羧酸高效减少剂在铁路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中国消费者报 王洪武;经皮微创冷冻切除肾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杨建光;青藏铁路安全运营两周年[N];人民铁道;2008年

5 本报记者 严娜邋特约记者 王静;健全食品物流体系 应对奥运商机[N];现代物流报;2007年

6 罗强;浅谈路基填方用料均匀性对路基质量的影响[N];伊犁日报(汉);2007年

7 伍国瑞;广东佳堡外墙板中标国家体育馆[N];中国建材报;2007年

8 驻广东记者 方筝 通讯员 伍国瑞;佳堡外墙板被国家体育馆工程采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天一;商业石材分类及其性能技术指标[N];中国建材报;2006年

10 杜小卫 褚渊;外墙保温系统被列为江苏省建设成果推广项目[N];中国建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5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肖前慧;冻融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蔺石柱;寒冷地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剩余寿命的仿真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冀晓东;冻融后混凝土力学性能及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众;冻融及高温后混凝土多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飞;冻融条件下引气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侠;冻融循环对压实黄土的水分重分布、变形和密度影响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红强;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冻融劈拉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孙洪燕;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冻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彭超;单向荷载、冻融循环及龄期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琪;二灰碎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冰冻耐久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包卫星;喀什地区盐渍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高维未;玻璃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耐久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徐荣;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冻融循环和氯离子腐蚀后受力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刘信斌;混凝土抗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7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27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6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