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整体损伤指标的钢框架地震易损性研究
[Abstract]:Taking 9 story Liang Zhu welded steel frame as an example, 20 seismic waves satisfying the site condition are selected, and the dynamic increment time history analysis (IDA),)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evaluated by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only taking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floor as the whole damage index of the structure will overestimate th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to resist collapse, whil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as the index of the whole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can not distinguish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avoid the shortcoming of single structural damage index, the first superdamage and cumulative damag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can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A two-parameter linear damage model based on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s proposed. Four kinds of ultimate failure states are defined, and the structural damage curves and vulnerability curves of the whole damage model of the structure are compared with th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the layers, energy dissipation and the established structural damag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described more reasonably by the two-parameter linear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displacement angl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J08B03)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218,5110837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6120110003) 陕西省科研项目(2012K12-03-01,2010JK633,2011KTCQ03-05)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成;朱红光;王青;范永魁;;疲劳荷载下混凝土梁弯曲损伤指标的探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9年01期
2 李维涛;鞠杨;应惠清;;RC框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彭细荣;路新瀛;隋允康;陈肇元;;一种环境激励下基于应变测试的结构损伤指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叶列平;;基于性能/位移的能力-需求曲线设计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3期
5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的一些新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6 孙宪春;邱法维;万力;;钢筋混凝土柱在弯剪扭耦合作用下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3期
7 姜增国;闵志华;;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的在线结构损伤诊断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8 郭海柱,赵军;普通RC梁与预应力RC梁的损伤分析[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9 吴刚;严蔚;;基于高频压电阻抗信号的钢制薄板损伤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10 汪之松;郭惠勇;李正良;;基于频率响应的不同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承斌;王柏生;李玉刚;杨英武;;钢桁架-砼组合板损伤指标研究及比较[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白国良;丁建;蒋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直接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3 李黎明;施卫星;;基于振动的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研究进展[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4 许斌;刘崇武;;基于光纤光栅宏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5 蔡金标;吴涛;陈勇;;基于压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模型实验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6 吴志根;刘国华;;损伤混凝土的非线性动力方程数值研究[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立明;顾祥林;沈祖炎;易天倚;孙飞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累积模型[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8 杜永峰;闫力;;砌体结构地震损伤的识别及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文江;殷志祥;;结构损伤检测与定位理论及应用[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袁旭东;周晶;;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结构损伤识别组合参数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燕;基于压电陶瓷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孙宪春;地震力作用下结构构件复杂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杨晓明;土木工程结构的性能监测系统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李永靖;矿震对建筑结构疲劳累积损伤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6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谭冬梅;基于小波分析的空间杆系结构的损伤识别[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永光;混凝土等效断裂韧度的计算模式与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诊断方法[D];天津大学;2007年
9 陈立;基于柔度曲率矩阵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直接基于损伤性能的能力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吕全金;混凝土连续梁桥损伤识别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张凌;损伤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加固后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刘良林;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评价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5 李涛;几种基于环境激励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比较[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6 刘海滨;钢筋混凝土梁裂缝诊断的智能方法[D];天津大学;2007年
7 赵而年;高耸塔架结构塔身竖杆法兰联结节点螺栓脱落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涛;基于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9 张新亮;基于完备模态空间的两阶段结构损伤识别方案[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武永彩;基于神经网络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75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7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