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地震作用下含反倾软弱夹层斜坡的动力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8 17:01
【摘要】: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含反倾软弱夹层的斜坡的动力变形破坏特征和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地震动作用下斜坡的变形和破坏特征与地震波类型、加载方向、振动强度有关,同时还与斜坡所含软弱夹层的厚度和坡体高程等因素有关。2含反倾软弱夹层的斜坡在地震动作用下为"震裂-散体崩落"型破坏,坡面裂缝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并且具有沿坡面裂缝呈带状散体崩落的特点。其变形破坏集中在坡体的中上部,这与坡面水平加速度在该部位被显著放大有关。3相比薄软弱夹层,厚软弱夹层在震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消能、减震作用。
[Abstract]:The dynamic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process of slopes with anti-dip weak intercalation under earthquake are studied by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s under ground motion are related to the type of seismic wave, the direction of loading and the intensity of vib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weak intercalation and the height of the slope body, etc. 2 the slope with the anti-dip weak intercalation is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crack and loose caving" type under the action of ground motion, and the slope surface crack plays the main controlling role.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cracks along the slope appear as banded scattered body caving.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of the slope being significantly enlarged in this part. 3 compared with the thin weak intercalation, the thick weak intercalation exhibits a certai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vibration.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2013CB73320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1225011)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资助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夕兵;论岩体软弱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1993年04期

2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3 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4 李振生;巨能攀;侯伟龙;李果;;陡倾层状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5 王玉杰,陈先锋,彭天浩;浅析岩石夹层对爆破效果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8期

6 黄润秋;;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7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8 许强;刘汉香;邹威;范宣梅;陈建君;;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9 梁庆国,韩文峰,马润勇,谌文武;强地震动作用下层状岩体破坏的物理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10 董金玉;杨国香;伍法权;祁生文;;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勇;覃建雄;肖晓;;汶川地震重灾区历史古迹受损应急评估及保护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杨尽;杨继伦;杨波;;汶川地震损毁土地类型及复垦潜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3 闫斐;杨尽;;汶川地震滑坡损毁土地复垦关键技术——以北川县陈家坝乡灾后土地复垦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龚士良;;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方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杨峰;陈咏泉;王新明;阳军生;;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光面爆破效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6 黄雨;李光辉;郑虎;;砂土流滑运动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7 胡元鑫;朱汉华;吕韬;刘新荣;熊开治;袁飞;;汶川震区交通“生命线路网”建设的地质学思量[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8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冯夏庭;;埋入式抗滑桩支护地震边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土质及软岩边坡地震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0 赖杰;郑颖人;方玉树;叶海林;;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琰波;戴福初;许冲;涂新斌;闵弘;崔芳鹏;;唐家山滑坡变形运动机制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oblique-thrusting during the 1 2 May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于江;夏致晰;蔡守军;;爆炸应力波在软弱夹层中的传播[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8 许冲;戴福初;姚鑫;赵洲;肖建章;;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分析方法的汶川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9 许冲;戴福初;姚鑫;陈剑;涂新斌;肖建章;孙瑜;;汶川地震滑坡在两个典型区域内的分布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0 许冲;戴福初;姚鑫;陈剑;涂新斌;曹琰波;肖建章;;基于GIS的汶川地震滑坡灾害影响因子确定性系数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军霞;西藏隆子县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周晓成;汶川Ms 8.0地震后川西地区的气体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及抗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良齐;地震作用下楔体滑坡的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2 胡国文;角度传感器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刘训美;基于县域尺度重庆市地表起伏度的计算及其与滑坡灾害频次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夕兵;论岩体软弱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1993年04期

2 石豫川,冯文凯,冯学钢,兰波;国道108线某段缓倾角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谢礼立,陶夏新,王国新;强地震动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定[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5 胡聿贤,何训;考虑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2期

6 刘红帅,薄景山,刘德东;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7 于海英;王栋;杨永强;解全才;江汶乡;周宝峰;;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8 张敏政;地震模拟实验中相似律应用的若干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9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朱海之,王克鲁,赵其强;从昭通地震破坏实例看山区地震地面破坏特点[J];地质科学;197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2 郝亚飞;郭学彬;张继春;刘恺德;肖定军;;爆破对软弱夹层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晓平;吴顺川;张志增;胡波;;含软弱夹层土样变形破坏过程细观数值模拟及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5期

4 张继春;肖正学;郑爽英;郭学彬;欧阳吉;肖定军;;含软弱夹层岩体爆破的夹层土运动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5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袁之平;黄河中游地区软弱夹层的初步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2期

7 金德濂;;某坝址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6期

8 夏万仁;原状软弱夹层室内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9 苏爱军 ,晏同珍;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坝区软弱夹层研究[J];地球科学;1989年02期

10 刘一伟;张继春;郭学彬;肖正学;代仁平;;软弱夹层强度参数的室内模拟[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 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鸿禧;;葛洲坝水利枢纽基岩软弱夹层变化趋势的物理化学力学探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5 杜怡韩;聂德新;唐良琴;;某水电站坝基软弱夹层参数取值[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琨;卢育霞;李倩;王平;;软弱夹层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小瑞;李名;刘江;付小龙;邢立军;;含软弱夹层岩石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于江;夏致晰;蔡守军;;爆炸应力波在软弱夹层中的传播[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熊丽珍;陆培炎;;桩基下卧软弱夹层的分析计算[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琼;小南海坝基软弱夹层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德佳;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肖定军;爆破作用下岩体软弱夹层运动规律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永清;爆破作用对软弱夹层的压密及冲刷特征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志强;软弱夹层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5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王志勇;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王勇;含软弱夹层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和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吕博;含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9 杜楠馨;含软弱饱和土夹层场地中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桑雷;株洲航电枢纽复杂地基基础处理方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19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19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