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双向地震作用下U形钢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2 17:27
【摘要】:U形钢阻尼器与橡胶隔震垫安装在隔震层中能够有效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响应。隔震层在多维地震作用下可产生双向变形,导致安装在隔震层中的U形钢阻尼器能同时承受纵向与横向的变形。为了研究U形钢阻尼器在同时承受双向变形时的力学性能,设计了5个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试验加载沿实验体斜向45°方向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器的长度及宽度对于其承受双向变形时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耗能钢板表现出显著的几何非线性工作性质,产生不可恢复的平面外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承载力下降。基于试验结果建立并校核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阻尼器的几何参数进行了优化,有效控制了阻尼器的平面外变形,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的承载力。
[Abstract]:U-shaped steel dampers and rubber isolation pad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uperstructure in the isolation layer. The isolation layer can produce bidirectional deform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resulting in the U-shaped steel dampers installed in the isolation layer can withstand both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e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shaped steel dampers subjected to biaxial de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five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and quasi-static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loading was carried out in an oblique direction of 45 掳.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damper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ampers when subjected to bidirectional deformation. Under cyclic load, the energy-dissipated steel plates exhibit significant geometric nonlinear working properties, resulting in unrecoverable out-of-plane deformation. To some extent, it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its bear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checked,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damper are optimized, and the out-of-plane deformation of the damper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 so that it can maintain a stable bearing capacity in the working proces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北京羿射旭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50,51261120377)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0Z01001)
【分类号】:TU391;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馨;滑动摩擦和弹塑性阻尼器相结合的基础隔震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2期

2 葛晓明;粘弱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地震反应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翁大根,卢著辉,徐斌,周红卫,夏女燕;粘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4 倪立峰,李爱群,左晓宝,李秋胜;工程结构的SMA超弹性减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03年06期

5 杨军,李黎,唐家祥,叶昆;铅挤压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6 侯俊锋;苏三庆;王社良;;SMA在结构被动控制中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7 范雪梅;尹新生;;底部框架结构中铅阻尼器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8 郑久建;唐曹明;刘雪;;消能减震结构的试算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2011年03期

9 邢书涛,郭迅;一种新型软钢阻尼器力学性能和减震效果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6期

10 李建峰,刘文锋,高丽燕;磁流变阻尼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贝伟明;;高层建筑利用粘弹性阻尼器减震的优化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2 姜南;李忠献;;安装MR阻尼器相邻结构半主动控制振动台试验[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3 梁枢果;;可调液体—质量阻尼器对高层建筑侧移—扭转风振响应的控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4 滕祥泉;王依群;丁永君;安国亭;;架空加层结构耗能减振初探[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5 高莹;;耗能减震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根会;朱f^;;拉压型阻尼器的复合刚度和能量耗损因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7 齐卫忠;;高层钢结构阻尼器的安装[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宋金峰;于承新;崔义明;何玉敖;;结构在多态混合控制下双向水平与扭转耦合振动响应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9 帅虹;黄真;周岱;;空间结构振动抑制的阻尼器寻优问题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钱洪涛;褚洪民;邓雪松;;防屈曲支撑的研究与应用进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桂兰 席斯;安装阻尼器为建筑增加一份抗震保险[N];中国建材报;2003年

2 程超 李虹 王占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首装”风阻尼器[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席斯;安装阻尼器 为豪宅加一份保险[N];财经时报;2003年

4 首席记者 任荃;“弹簧”以柔克刚 校舍岿然不倒[N];文汇报;2009年

5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刘国锋 祁飞虎;新技术打造出新首体[N];首都建设报;2007年

7 陈永祁;五大乱象困扰建筑抗震工程[N];人民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相晓冬;大地震震出国产避震技术[N];中国企业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严斌;9度设防 向峨乡政务中心成避灾中心[N];成都日报;2009年

10 实习记者  屈桂林;巧手天工焕青春[N];中华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育洪;自复位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暏东东;利用主从结构相互作用的被动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龙河;基于MR阻尼器的半主动结构控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杨军;铅挤压阻尼器的研制及结构消能减震相关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吕杨;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失效模式优化及损伤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徐赵东;(铅)粘弹性阻尼结构的试验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7 彭凌云;地震动随机模型及结构响应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波;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赵俊贤;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及稳定性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罗明;波激海洋平台与风激高层建筑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同忠;粘滞阻尼器和铅阻尼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2 彭辉鸿;一种新型SMA阻尼器的设计及数值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翠青;周边支撑抽空四角锥网架的减震参数敏感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俊永;粘弹与粘滞阻尼器在建筑减震中的性能分析与比较[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5 邢书涛;新型软钢阻尼器及其在结构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6 陆运军;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分析[D];广西工学院;2010年

7 卞晓芳;SMA-MR复合型阻尼器及在大跨度挑篷结构中的减振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刘家华;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模型中弹簧—阻尼器边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9 张琴;粘弹性阻尼器控制结构地震响应的设计方法[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崔少华;高层建筑巨子型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7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27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