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给水管网铸铁管道的管垢组成与通水水质特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11-23 12:24
【摘要】:采集了北方某市给水管网中不同通水水源的铸铁管段管垢样品,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管垢主要铁氧化物晶体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比较了不同水源水质条件下管垢中微量无机元素的差异。管垢中最主要的铁氧化物为α-Fe OOH(针铁矿)、Fe3O4(磁铁矿)和γ-Fe OOH(纤铁矿)。α-Fe OOH的含量与所通水的碱度和钙硬度显著正相关,Fe3O4与水的拉森指数显著正相关,而γ-Fe OOH与所分析的水质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在管垢样品中,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共检测到40种无机元素,其中普遍检出且含量相对较高的无机元素有Fe、Si、Al、Ca、S、Cl,在半数以上的样品中还检出了V、Ti、Mo、La、Cr、Zn、Sr、Ta、Ni等微量金属元素。通地下水的管垢中Al和Ba的含量比通地表水的管垢高,而通地表水管垢中Mo和Ni的含量比通地下水的管垢高,不同通水水源的管垢中Zn和Cu两种元素的含量差别不大。
[Abstract]:The scale samples of cast iron pipe in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of water supply network in a northern city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iron oxide crystals and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s of trace inorganic elements in pipe scale under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The main iron oxides in the scale are 伪-Fe OOH (goethite), Fe3O4 (magnetite) and 纬-Fe OOH (ferrite). The content of 伪-Fe OOH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asicity of the water and the hardness of calcium, and Fe3O4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arsen index of water.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纬-Fe OOH and the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nalyzed. A total of 40 inorganic elements were detected in the tube scale samples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mong them, the common and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inorganic elements were Fe,Si,Al,Ca,S,Cl, and VTI-Mo was also detected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samples. La,Cr,Zn,Sr,Ta,Ni and other trace metal elements. The content of Al and Ba in pipe scale of groundwat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urface water, while the content of Mo and Ni in pipe scale of surface wat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nderground water. The content of Zn and Cu in pipe scale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 is not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493、5117845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404-002、2012ZX07408-002)
【分类号】:TU9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永丽;石宝友;孙慧芳;张枝焕;顾军农;王东升;;水中硫酸根及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对管垢金属元素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刚亮;鲁智礼;石宝友;宛云杰;孙慧芳;顾军农;王东升;;投加不同碱性药剂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伟;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铁释放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刚亮;水源切换条件下给水管网铁释放控制的中试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羊依金;张雪乔;邹长武;;矿物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2006年01期

2 石宝友;李涛;顾军农;胡学香;李嘉铭;王东升;;北方某市水源更换过程中管网黄水产生机制的探讨[J];供水技术;2010年04期

3 米子龙;张晓健;陈超;陆品品;汪隽;顾军农;;硫酸根和碱度变化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01期

4 杨帆;石宝友;王东升;顾军农;曹楠;;水质化学组分变化对管道铁释放及管垢特征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23期

5 梁咏梅,刘伟,马军;pH和腐殖酸对高铁酸盐去除水中铅、镉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牛璋彬;王洋;张晓健;何文杰;韩宏大;阴沛军;;某市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7 王洋;张晓健;陈超;潘安君;徐扬;廖平安;张素霞;顾军农;;水源切换引起给水管网黄水问题原因分析[J];环境科学;2009年12期

8 吴德怀,陈孝祥,田冰式,许朝浩;α-碱性氧化铁的制备及其对铬(Ⅵ)吸附性能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年02期

9 沈学优,陈曙光,王烨,王逸民,蔡文祥;不同粘土处理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03期

10 刘辉利;梁美娜;朱义年;蔡芬芬;邹惠仙;;氢氧化铁对砷的吸附与沉淀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建文,肖笛,赵新华,张宏伟;给水管网故障实时诊断方法[J];水利学报;2001年12期

2 屈永华,梁向春,高伟杰;创建给水管网拓扑关系[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年04期

3 梁建文,肖笛,张宏伟,赵新华;给水管网故障实时诊断方法(Ⅱ)[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9期

4 冯巍;小区给水管网流量计算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王国明;给水管网计算中的数据转换方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年06期

6 陈谦;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给水管网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纪昊鹏,陈海荣,白志伟,卢焱;给水管网优化模型求解方法综述[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李欣,王郁萍,赵洪宾;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耿为民,刘遂庆;给水管网多媒体学习软件的制作[J];给水排水;2002年05期

10 伍悦滨,袁一星,高金良;给水管网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晔;寇新建;;给水管网可靠性分析中的若干问题[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桂臣;蒋白懿;刘新;冯青;;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与探讨[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黄金;张潇;;农村给水管网设计概述[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薛晓波;陈浩涛;;对汕头市中心城区给水管网规划的几点体会[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付踊跃;于涛;;论抢修节在给水管网抢修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俞国平;;给水管网最优化设计的一个方法[A];土木工程中计算机应用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1年

7 李慧博;柴立和;;给水管网的分形生长分析[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秦芳芳;王松岭;;大型给水管网系统水力计算方法的研究[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秦芳芳;王松岭;;大型给水管网系统水力计算方法的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邢丽云;;给水管网水力建模数据分析与研究[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06:供水管网改造与运行管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陈进周;“宝硕”推出新一代PVC给水管[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彭跃东;2.5亿元让百姓吃上放心水[N];沈阳日报;2007年

3 李闻芝;宝硕管材这样赢得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刁克功;分区管理模式给水管网的水力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谢善斌;基于瞬变流动分析的给水管网事件模型基础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洋;给水管网铁稳定性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许刚;给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正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钟丹;给水管网余氯衰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宇辉;给水管网动态模型维护与校验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黄亚东;给水管网水质传感器优化选址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于志强;给水管网水力模型软件与校验抽样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储诚山;改进混合遗传算法用于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给水管网主体水细菌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刘广;基于图模一体化的给水管网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峰;给水管网改扩建决策支持的数据库的初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魏戈;基于粒子群遗传混合优化算法的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京京;城市给水管网改扩建优化设计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润斌;城市给水管网系统的优化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张永华;基于蚁群算法的给水管网改扩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姜彦立;郑州市给水管网系统仿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9 常立冬;给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夏雨;给水管网数字化卫星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1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51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