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失效模式的识别和优化
[Abstract]: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building structure under earthquake is studied. By identifying and optimizing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structure, the failure mode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ideal failure mod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and reduce th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structure. Taking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seismic engineering simulation software OpenSEES platform,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response of the calculation model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the weakest failure mode of the structure is put forward. The optimal optimiz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 which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ed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J08B03)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218,5110837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6120110003) 陕西省科研项目(2012K12-03-01,2010JK633,2011KTCQ03-05)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欧进萍,段宇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2 孙景江;马强;石宏彬;孙忠贤;;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城镇房屋震害简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3 孙爱伏;欧进萍;;高层钢结构地震失效模式控制的失效路径修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4 白久林;欧进萍;;基于IDA方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失效模式优化[J];工程力学;2011年S2期
5 孙海;梁立孚;侯钢领;;结构最弱失效模式组的优化及投资-效益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刘海卿;倪镇国;张颖;;多层框架结构地震倒塌过程仿真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2期
7 杨溥,李英民,赖明;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8 吴巧云;朱宏平;樊剑;曾志和;;某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J];振动与冲击;2012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军,刘伯权,李应斌,吴涛;抗震结构破坏准则的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2 段红霞;李正良;;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3 高剑平;;砖混房屋整体式外套框架加层结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4 段红霞;李正良;;RC巨型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5 曹洪涛;;高层偏心支撑钢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6 谢凌志;熊峰;冯远;;复杂退台式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7 惠宽堂;黄斌;;BRBFs的结构影响系数研究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8 惠宽堂;黄斌;;BRBFs的抗震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9 翟洪涛;曹均锋;;汶川Ms8.0级地震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10 于红杰;姚艳红;;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的抗震探讨[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晓红;王银邦;冯义然;;浅海重力式平台在三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李英民;赖明;白绍良;;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3 江婷;邓雪松;吴从永;周云;;高烈度区某高层框剪商住楼混合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吴金志;张毅刚;王雪生;;山东太古飞机工程维修基地(Ⅱ)机库大厅网架地震响应分析[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陈虬;赵雷;;随机参数结构的地震可靠度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7 白久林;欧进萍;;基于IDA方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失效模式优化[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8 谢异同;马乐为;郭棣;李青宁;;小波分析方法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展望[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同亿;谢异同;;时程分析地震波调整的实用方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志强;李爱群;刘毅;刘康安;彭枫北;;睢宁县供电局综合楼减震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戚菁菁;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岳;土—偏心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参数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吴泽玉;基于特征参量分析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马宏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10 郑忠双;极端环境下海洋结构物随机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喜中;村镇住宅碳纤维布减震技术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樊红元;FPSO外输系统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东;底层框架砌体结构地震破坏过程仿真及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崔辉辉;高烈度地区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利;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锡文;剪力墙结构超限高层地震反应的弹塑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庄在果;主次框架连接方式及巨型梁设置对巨型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崔阳;大型风力机组塔架静动态有限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梅岿;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超;大型支撑—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旺,鲍霭斌;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2 赵成刚,尹之潜;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3期
3 欧进萍,刘会仪;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的结构随机地震反应谱及其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1期
4 欧进萍,段宇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5 张雷明,刘西拉;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塌分析的前沿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6 杨成;徐腾飞;李英民;杨溥;;应用弹塑性反应谱对IDA方法的改进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4期
7 孙爱伏;欧进萍;;高层钢结构抗震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及其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4期
8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基于单地震动记录IDA方法的结构倒塌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9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断层附近地面地震动空间分布[J];地震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亚勇;关于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的修订动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四)[J];工程抗震;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蔚,吴代华;正则化反分析迭代法识别梁上移动荷载及位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李国强,郝坤超,陆烨;弯剪型悬臂结构损伤识别的柔度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3 吕高贵;;混凝土结构缺陷识别的复杂度方法及ANSYS模拟[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吕高贵;;混凝土结构缺陷识别的复杂度方法及ANSYS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5 李俊萍,李霆;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张晓敏,张培源;杆的初应力及识别[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7 彭凡,彭献;简支梁裂纹位置识别的一种简单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1年04期
8 卢丹凤;;建筑安装行业项目风险管理浅论[J];科技风;2010年02期
9 德吉卓嘎;杨建喜;;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参数损伤识别[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10 何永保;庄均禄;;地下工程关键安全危险源识别[J];山西建筑;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鹏;叶列平;翁冠群;;CFRP杆轴心受力失效模式与变形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郑瑾;张其林;;建筑用夹芯板研究综述[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马永欣;浦聿修;;结构体系可靠度的简化近似计算[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全国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1992年
4 刘闯;刘西拉;;反映结构体系可靠性的加权指标[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5 刘闯;刘西拉;;结构体系可靠性计算精度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6 易伟建;张颖;;基于结构优化的“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瑾;张其林;;建筑用夹芯板研究新进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完海鹰;王梅;;K 型管节点静承载力研究[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9 白久林;欧进萍;;基于IDA方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失效模式优化[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10 王春光;石永久;王元清;李少甫;;近海钢导管架平台的可靠性分析与应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庆;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亮泉;CFRP网架结构静力与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郭伟亮;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力学性能及地震失效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谢桂华;岩土参数随机性分析与边坡稳定可靠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李玉刚;桩式海上风机基础可靠度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沈洪宇;卷积型阻尼模型参数识别与结构响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沈洪宇;卷积型阻尼模型参数识别与结构响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蒋友宝;斜拉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可靠度计算及设计方法探讨[D];东南大学;2006年
9 张晶;结构体系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杰;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及灵敏度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朝阳;桁架结构系统可靠度计算[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2 张杨;基于自振频率的梁损伤定位动力检测理论与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何建平;岩体声发射波形分析及噪声识别技术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7年
4 涂荣辉;微分等价递归算法研究及在体系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5 白久林;结构失效模式分析及优化初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维涛;结构系统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朱城琪;城市CIS城市形象营造的方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杨丹清;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贾素华;筒型基础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李正杰;混凝土结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及其可靠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65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6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