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瑞利-里兹法的岩土三棱柱堆积体的基底应力分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18:19
【摘要】:对岩土三棱柱堆积体的基底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在基底应力的理论解难以求得的情形下,基于瑞利-里兹法求解出基底应力分布的近似解,并具体计算且对比了不同坡比、泊松比、基底边界条件下基底应力分布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基底法向应力存在应力凹陷现象,坡度越陡,应力凹陷程度越大,底边有约束时应力凹陷程度更明显;泊松比对基底法向应力的分布几乎无影响,泊松比主要影响基底切向应力分布的形态,且泊松比越大,基底切向应力值越大;坡比改变基底切向应力的最大值及其所处位置,坡比越大,基底切向应力值越大,且基底切向应力最大值距离基底中心越远。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asement of the three prisms is studied. In the case of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of the base stress,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asement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Rayleigh-Ritz method, and the different slope ratios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in detail. Poisson's ratio and the change of stress distrib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bas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stress depression exists in the normal stress of the base, the steeper the slope, the greater the stress depression, and the more obvious the stress depression is when the bottom edge is restrained; Poisson's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normal stress of the substrate. Poisson's ratio mainly affects the shap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bstrate's tangential stress, and the larger the Poisson's ratio is, the greater the value of the substrate's tangential stress is. The slope ratio changes the maximum value and location of the base tangential stress. The larger the slope ratio is, the greater the base tangential stress is, and the farther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base tangential stress is from the center of the basement.
【作者单位】: 德州A&M大学扎卡里土木工程系;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基金】: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No.桂科金0136019)
【分类号】:TU47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存宝;李元鑫;戴玉双;朱哲明;;车辆荷载和静荷载对路肩式挡墙影响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2 钱让清;刘波;;合肥市膨胀土试验研究[J];安徽地质;2008年02期

3 余宜林;;六潜高速公路路基填筑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地质;2009年03期

4 刘长平;;山区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J];安徽地质;2010年03期

5 张峰岩;;石灰处理路基弱膨胀土的施工质量管理[J];安徽地质;2010年04期

6 蒋家龙;刘长平;张正;;特殊环境条件下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研究及探讨[J];安徽地质;2011年04期

7 田治金;浅谈贵州山区公路改建工程边沟优化设计[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8 管斌;;合六高速公路膨胀土分析及其施工对策[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9 齐永生;;庐江牛广路路基回弹模量初探[J];安徽建筑;2010年03期

10 周光富;宋海兵;;宁淮高速公路景观排水设计与探讨[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标;芮勇勤;;地下暗河引起路堤沉陷与失稳过程相似模型试验[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洪亮;王晓华;沈可;;天津滨海新区重载交通工作区深度的分析[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文涛;吕大邦;杨宏宇;;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赵博;;利用GEO-SLOPE软件的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蒋家龙;方必量;;K24+093~K24+144段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石振明;俞松波;陈建峰;沈明荣;;格栅加筋路堤离心模型试验的模型材料选择[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楼增焕;陈建峰;;交通循环荷载下加筋灰土的动力特性初探[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军;简文彬;吴迪;杨大明;;文山—辰山公路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水琴;汪益敏;;道路扩建中应用袋装砂井加固软土地基工程实例[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喻邦江;舒海明;鄢霞;;h型组合抗滑桩在王家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玉娴;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凌张伟;基于临界折射纵波和表面波的压力容器压力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温世亿;膨胀土渠坡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雯璐;侧填荷载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茜;稻草加筋滨海盐渍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曰国;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傅珍;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路基差异沉降及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9 武红娟;气候变化对甘肃黄土地区公路边坡侵蚀影响及防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张永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特性与控制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明;钢渣稳定土的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国荣;冶石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崔晓如;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分析与预测及其控制标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湛文涛;膨胀土填料分类指标的工程适用性及CBR指标快速测定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陶文平;南方红粘土公路路基设计与修筑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向群;路基荷载下软土地基侧向变形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博;应用DCP快速检测土基压实质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黎;饱和粉土路基的变形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吴智慧;岩质高边坡开挖防护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梁博轩;预应力管桩在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正中;袁驷;陈涛;;冻土横观各向同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2 孙静;姚谦峰;熊耀清;;普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与受拉性能试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任彦华;程赫明;何天淳;;短碳纤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性能试验[J];山西建筑;2009年25期

4 海然;张玉国;岳峰;吴科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3期

5 张盛;王千红;樊鸿;;平台巴西圆盘抗拉强度公式修正系数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6 冯文娟;琚晓冬;;卸荷条件下锚杆对岩体变形参数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吕伟荣;施楚贤;刘桂秋;黄靓;;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受压性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8 余贤斌;王青蓉;李心一;谢强;纳裕康;宋战平;;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1期

9 李正川;;岩石各向异性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0 裴利剑;姚永仲;;边坡稳定有限元法中泊松比的影响[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津;赵桂祥;袁勇;;掺磨细矿渣自密实混凝土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暨2006全国商品混凝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正中;袁驷;陈涛;;冻土横观各向同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刘礼标;王成;;考虑桩侧双线性土抗力时长桩临界荷载计算[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东燕;朱可善;;在三轴试验中测定岩块泊松比的一种新方法[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张年学;盛祝平;李晓;李守定;赫建明;;岩石泊松比与内摩擦角的关系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石崇;徐卫亚;孙怀昆;宁宇;;基于滑面变形的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尤明庆;张学民;苏承东;;角闪斜长片麻岩各向异性的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盛;王千红;樊鸿;;平台巴西圆盘抗拉强度公式修正系数的研究[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9 张衡;魏德敏;;新型索缆锚具力学性能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10 吴转琴;范蕴蕴;刘景亮;刘刚;;缓粘结预应力钢筋用胶粘剂材料力学参数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齐颖;沧海桑田展景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邹渠 曾小清;43660户农房重建 再难也要完成[N];四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益振;基于三轴试样局部变形测量的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徐志伟;土体各向异性变形特性真三轴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胡云华;高应力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李忠诚;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的核电厂地震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5 张黎明;加卸荷条件下岩体宏细观破坏机理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崔春义;桩—筏基础共同作用体系的时间效应数值分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岳强;非均匀地基中单桩和群桩的线性及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10 杨永波;空心圆柱结构及板型结构中的导波检测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自波;降雨诱发堆积体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焦艳;粉煤灰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5年

3 杨明;考虑泊松比和弹性模量变化的钢管混凝土有限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4 李俊业;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工程弃土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耿丽;排土场堆积体强度的数值仿真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马亚峰;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7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马玉安;小湾堆积体预应力锚索造价控制指标及其测定[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赵瑾;几种平面应变加载路径下混凝土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田思磊;石英砂颗粒体材料泊松比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9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379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