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深基坑局部深坑突涌稳定性计算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6 03:26
【摘要】:突涌稳定性关乎基坑安全和造价,而局部深坑是深基坑中突涌破坏最薄弱部位。基于局部深坑坑底土体沿铅垂面整体剪切破坏的假定,提出可考虑坑底土体抗剪强度、深坑几何尺寸和坑底加固的突涌稳定性计算公式,并研究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和坑底土体抗剪强度计算方法。通过对杭州钱塘江两岸大量已安全施工完成深基坑工程的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考虑原状土抗剪强度可使突涌稳定系数增加30%以上,常规坑底加固使其进一步增加20%左右,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坑底隔水层的侧面积和顶面积的比值越大,突涌稳定性越好;平面尺寸较大的基坑可通过分块开挖来确保突涌稳定性。
[Abstract]:The stability of sudden surge is related to the safety and cost of foundation pit, and the local deep pit is the weakest part of sudden surge damage in deep foundation pit.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the shear failure of the local deep pit bottom soil along the vertical plane,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shear strength, the geometric dimension of the deep pit and the surge stability of the pit bottom reinforcement are put forward.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the formula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bottom soil are also studi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safe construction on the banks of the Qiantang River in Hangzhou,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considering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undisturbed soil,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sudden surge can be increased by more than 30%. The conventional pit bottom reinforcement further increases it by about 20%,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larger the ratio of the side area to the top area, the better the stability of sudden surge, and the larger the plane size, the better the stability of sudden surge can be ensured by block excav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TU473.2;TU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丁春林;;软土地区承压水基坑突涌稳定计算法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丁春林;朱恺;叶丹;;承压水引发基坑突涌塑性破坏抑制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3 谭松林;考虑土体强度的建筑基坑突涌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2002年02期

4 翁其平;王卫东;;深基坑承压水控制的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5 李涛;王超;;高承压水地层开挖基坑底板隆起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6 张忠苗;赵玉勃;吴世明;张迪;;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基坑围护体系设计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梁勇然;条形基坑的突涌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8 杨建民;郑刚;;基坑降水中渗流破坏归类及抗突涌验算公式评价[J];岩土力学;2009年01期

9 杨学林;;浙江沿海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新技术应用和发展[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培林,雷震宇,董月英;承压水作用下条形基坑坑底整体加固厚度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宫全美;丁春林;许恺;周顺华;;抗突涌安全系数对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3 丁春林;;软土地区承压水基坑突涌稳定计算法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4 鲁志鹏;;考虑地墙渗漏影响的地铁基坑安全性状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5 朱思闻;;五号沟泵站工程承压水治理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冶雪艳;姜振蛟;耿冬青;查恩爽;;基坑降水方案确定的VB可视化系统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7 马文生;张建根;杨旭朝;孟庆林;;天津地区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验算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5期

8 樊玲;陈俊;尹小波;马立忠;彭述权;杜金龙;;强富水厚层砂卵石深基坑突水三道防线技术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9 沈孝宇;饱水粘性土主固结理论[J];地球科学;2005年04期

10 张云,梁勇然;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基坑突涌分析[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金龙;王吉利;袁凡凡;;考虑土体抗剪强度的基坑突涌分析[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孙旭曙;李建林;邓华锋;朱敏;牟文杰;;开挖工程对岩土体渗透特性影响分析[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星;双层堤基渗透破坏机理和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马石城;基坑开挖的弹塑性与流变分析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3 张刚;管涌现象细观机理的模型试验与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性状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包旭范;软土地基超大型基坑变形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曹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识别评价与建模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尹光明;城市隧道临近建筑物超深基坑支护理论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张雪婵;软土地基狭长型深基坑性状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9 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辉;超千米深井高应力巷道底鼓机理及锚固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勃;庆春路过江隧道基坑围护监测分析与盾构推进土体应力计算[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尧;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的基坑降水工程性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凌飞;武汉地铁典型地层深基坑抗浮结构设计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罗杰;深基坑抗突涌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学鹏;杭州市地下水状态与工程降水的虚拟场地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6 武继虎;基坑突涌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白若虚;基于地下水劈裂的基坑突涌破坏机理研究与颗粒流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8 门燕青;各向异性软土深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任红涛;止水帷幕对基坑渗流场影响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李学山;微承压水作用下基坑渗流场计算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灯明;南京长江二桥南汊桥塔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力学参数的确定[J];地球科学;2001年04期

2 安关峰,李红,施建华;软土地基上填土桥坡工后沉降三维有限元研究[J];地球科学;2001年06期

3 谭松林;考虑土体强度的建筑基坑突涌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2002年02期

4 李建交,屠厚泽;关于矩形基坑中突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3期

5 杜贵成;改进的条形基坑突涌判别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6 马丽丽;深基坑开挖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工程勘察;1996年02期

7 张云,梁勇然;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基坑突涌分析[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8 马石城,印长俊,邹银生;抗承压水基坑底板的厚度分析与计算[J];工程力学;2004年02期

9 丁春林;王东方;;基于塑性破坏的承压水基坑突涌计算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11期

10 马石城,邹银生,王贻荪;带承压水的基坑隔水土层的临界厚度计算[J];建筑结构;2000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继红,李玉河,吴泽玉;土建工程中的土坡稳定性分析[J];铁道建筑;2005年07期

2 葛孝椿;用覆盖层土的浮重与渗透力计算基坑下承压水降深[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年04期

3 郑剑升,张克平,章立峰;承压水地层基坑底部突涌及解决措施[J];隧道建设;2003年05期

4 石耀祖;;判定土中有机质含量的简易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08期

5 玉祖华;;轴向压力对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6 洪柏年;;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在反复循环荷截作用下的抗剪强度和延性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3期

7 袁国干,杨健,袁方,叶宗仁;《公路桥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抗剪强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88年01期

8 张咸恭;聂德新;韩文峰;;影响软弱夹层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关系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0年02期

9 姜其岩;余培厚;郭沛;郑玉元;廖义玲;;红粘土力学强度特征的形成及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10 金初阳,余冬生,张秉友;AS高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忠;沈浩;;宝钢历次超-30m深漩流池基坑工程技术问题[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2 王怀忠;沈浩;;宝钢历次超-30m深漩流池基坑工程技术问题[A];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技术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怀忠;沈浩;;宝钢历次超-30m深漩流池基坑工程技术问题[A];上海软土地深基坑技术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霍润科;;岩体抗剪强度的灰色关联分析[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5 殷宗泽;朱俊高;;真三轴仪的改进[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龙炳煌;蒋大骅;;受拉边倾斜梁抗剪强度的新研究[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7 赵光仪;吴佩刚;赵成文;翟阳;;高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抗剪强度[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8 逄鲁峰;赵光仪;吴佩刚;;高强混凝土无腹筋构件在轴压下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郑建岚;郑作樵;钱在兹;;钢筋砼梁与柱的抗剪强度理论解[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10 曾庆响;何高勖;虞锦晖;;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简支梁抗剪强度简化计算[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实验科 朱天云;浅谈土工试验对工程应用的意义[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星宇 通讯员 赵海川;地下技术上升国际水平[N];中华建筑报;2003年

3 马仁何 张敬华;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原因及预防[N];伊犁日报(汉);2007年

4 杨永华;浅析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原因及其预防[N];伊犁日报(汉);2007年

5 王建樊;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6 戴达刚 沈济民 赏新根(浙江绍兴);多层住宅砼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裂缝控制[N];建筑时报;2007年

7 钟键;建筑墙体发展呈现多元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8 马琳 杨祝良;南京南站建设应重视软土层处理[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范尚荣;砖混结构住宅顶层温度裂缝的防治[N];建筑时报;2006年

10 王海勇;浅谈砖混结构墙体开裂原因及预防[N];博尔塔拉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性状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蔡勇;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框支剪力墙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李俊华;低周反复荷载下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培勇;非饱和土的理论探讨及膨润土加砂混合物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金小荣;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软基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廖俊展;软土应力各向异性及其对深基坑开挖性状的影响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徐德敏;高渗压下岩石(体)渗透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健;新老混凝土粘结的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10 高长胜;边坡变形破坏及抗滑桩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福东;岩石—砼两相介质胶结面抗剪强度分形描述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2 包卫星;喀什地区盐渍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应丰;粉质粘土混合疏浚土的长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屈睿;空心砖墙体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现场原位检测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陶秋旺;多孔砖砌体基本力学性能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6 张雪姣;轻钢龙骨体系住宅抗震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陈利群;多排孔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基本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罗杰;深基坑抗突涌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9 石长;基于ANSYS的岩土参数优化反分析和边坡稳定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王建国;石灰岩岩体质量分类与抗剪强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9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09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