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中的解释——作为城乡规划方法论的完善
[Abstract]:On the one h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logical empiricism to naturalism and practical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as changed from material space planning to the overall thinking of social 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background of discipline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viewpoint that "interpre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thodolog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establishes a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covering the explanation of fact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As the expre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 way of fact explanation should be clear and reasonable, the planners should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ccessful "paradigm". For the deep theoretical thinking,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scientific logical level, and through proper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the rationality and reasonablenes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an be fully explained. The explaining activiti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try to turn planning into individual action of planning participants.
【作者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研究室;
【分类号】:TU9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郝苑;孟建伟;;回归平衡的理性——图尔明对科学合理性危机的诊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6期
2 李为;;图尔明20世纪50年代初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李为;;概念组织进化:图尔明对科学理性问题的解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坡;;清代江南宾兴组织的演变及运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盛险峰;;“山川”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海阔;罗钥\~;;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叶超;柴彦威;;城市空间的生产方法论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6 栾峰;王忆云;;城市空间形态成因机制解释的概念框架建构[J];城市规划;2008年05期
7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人—境关系的视角[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龙花楼;李秀彬;;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9 陈彦光;;对称性与人文地理系统的规律性[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10 王圣云;;多维转向与福祉地理学研究框架重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段联合;;论地质学的实践[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关雁春;生态主义的“红色”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李硕;GIS和遥感辅助下流域模拟的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研究与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符海芳;网络地理信息组织和提取的研究及其在农业信息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3年
8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晖;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春春;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祁健;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D];山西大学;2011年
4 罗平;地理特征元胞自动机及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谭灵芝;基于遥感的选取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人文驱动因子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6 徐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希;基于GIS的燃气输配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D];重庆大学;2005年
8 王金岩;城市街廓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刘青竹;冲突间的张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越;安顺市西秀区土地用途转换的态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孟建伟;关于科学哲学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兼论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孟建伟;从科学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命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01期
3 A.伯德,康立伟;结构之后的路(中) 库恩的错误转向[J];世界哲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年09期
2 吴强;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星野敏;王雷;;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日本农村规划方法论研究[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4 李伦亮;科学的发展观与城市规划方法论[J];规划师;2005年02期
5 李俊英;;城市特色与规划方法论[J];山西建筑;2010年32期
6 ;国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术研讨会在渝召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89年01期
7 沈玉麟;国外城市规划的几点主要经验[J];城市;1995年04期
8 于立;;构建适应我国城乡发展的规划程序理论和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9 蒋卓言;;论当今城市风水景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10 ;本刊双月荐书[J];长江建设;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晓峰;;西方城市规划方法的基本类型与演变方向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建辉;徐振宇;;对建筑风水的认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俞孔坚;景观十年(上)[N];美术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徐楠;城市规划大批判[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明远;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卢卓君;效率引导开发—城市规划策划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尧;村民参与型乡村规划模式的建构[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任远;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黎丽;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演进及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21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2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