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南京市景观格局演变与廊道网络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3 17:36
【摘要】:以南京市1990、2000和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RS、GIS技术,揭示南京市2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通过生态源点信息提取、最小累计距离耗费模型,构建南京市廊道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表现为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破碎程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向集聚化发展,林地面积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水体景观比例先减后增、形状趋于规则化。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表现为景观整体多样性、破碎程度增加,自然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相似化发展;②在累计耗费距离大的源地间构建垫脚石,可以有效增强景观的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Abstract]:Taking the 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Nanjing in 1990, 2000 and 2010 as the data source, the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 in the past 20 years were revealed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RS,GIS technology, and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The ecological network of Nanjing corridor is constructed by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of ecological source point and the model of minimum cumulative distance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from 1990 to 2010,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Nanjing City changed significantly. At the scale level of patch type, the farmland area decreased greatly,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tended to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the area of woodland increased. The shape of patch is complicated, the proportion of water landscape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and the shape tends to be regularized. On the level of landscape scale,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is the whole,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is increase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natural landscape is enhanced, and the patch shape of each landscape type is similar. (2) the construction of stepping stone among the places where the accumulated cost is larg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landscap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logical network, and give play to its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4208)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SZBF20116-B53)
【分类号】:TU9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泺;杜世宏;薛达元;江学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云才;刘悦来;;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的空间模式应用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3 徐嘉兴;李钢;渠俊峰;何林帮;;洪泽湖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4 张小飞,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李正国;流域景观功能网络构建及应用——以台湾乌溪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5 陈雪玲;陈绍杰;杜培军;夏俊士;;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龙岩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2年02期

6 于泉洲;张祖陆;高宾;吕建树;袁怡;;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01期

7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8 孔繁花;尹海伟;;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9 刘京京;李建东;刘惠;韩振华;;基于GIS的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孙凤云;刘淼;胡远满;李俊英;李春林;陈探;;基于多种方法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综合分析——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成波;周波;丁海容;艾南山;陈洋;;西部中小城市工业园区生态建设策略研究——以重庆永川市工业园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2 赵红霞;汤庚国;郭帅;;特色城区景观空间格局及植被特性分析——以聊城古城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3 张少杰;肖铁桥;;合肥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苗靖;;复合有机、生态共生——工业、企事业单位绿地对外开放探析[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5 陈贤;龚元圣;;基于苗木生产视角探讨城市园林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王玉柱;;浅析花园城市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7 杨金;龚元圣;陈贤;;刍论园林绿化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8 高欢;黄超;;城市绿地系统文化特色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赵旭阳;刘立;;滹沱河岗黄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功能评价与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0 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克福;;安徽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2 许克福;;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战略规划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汪自书;季海波;;环境受损河道生态整治规划设计方法——以汾河灵石段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苏建雷;王宁;姚翔;;城市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理论及措施[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范振海;王磊;;植物园专类园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调查研究——以黑龙江植物园春园为例[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6 成六三;李妍均;吴普特;赵西宁;;县域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建设的响应[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丁向华;王挺之;罗良伟;姜照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姚亦锋;;新农村建设视角的江苏省镇域景观规划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彭少麟;周婷;;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为华;短期围栏封育下退化绢蒿荒漠草地更新特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童滋雨;城市绿地配置的量化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佩环;景观概念设计中审美重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文东新;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琼;北京市郊野公园体系研究及发展策略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巧;基于减灾理念下的温黄平原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韩筱婕;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易兴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罗,

本文编号:2453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53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