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冲击荷载下淤泥地基上覆土层合理厚度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8 12:00
【摘要】:基于某大面积深厚淤泥软基加固处理工程试验,从淤泥地基承载特征考虑,为定量确定软土之上覆盖层(包括原覆盖层及人工填土层)并反映静动力排水固结法中静力、动力荷载和排水体系的相互适应关系,建立了冲击荷载下淤泥地基上覆土层合理厚度fs h的定量模型。对该模型参数地基压力扩散角?、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 f、冲击荷载允许应力比R进行分析讨论。模型中变化的允许应力比R直观和定量地反映了冲击荷载大小与软土层排水体系布置方式、软土覆盖层厚度的相互适应关系,也可作为评判软基加固效果的参数。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对于淤泥地基,实际夯击作用下?大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23°~30°。工程应用表明,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定量的表达式也为工程人员设计应用提供了便利,对类似的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有借鉴或指导意义。
[Abstract]:Based on a large area of deep silt soft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test, considering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foundation,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cover layer above soft soil (including the original cover layer and artificial fill soil layer) and reflect the static force in static and dynamic drainage consolid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adap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load and drainage system,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reasonable thickness of fs h on silt foundation under impact loading is established. The pressure diffusion angle of the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ak f, and the allowable stress ratio R of the impact load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variation of allowable stress ratio (R) in the model directly and quantitatively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ct load and the layout of drainage system in soft soil layer and the thickness of soft soil covering layer.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 parameter to evaluate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for the silt foundation, under the actual tamping action? Greater than 23 掳~ 30 掳in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ed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its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also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the engineers to design and apply, an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or guidance for similar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178122)
【分类号】:TU4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彰明,冯遗兴;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弱地基[J];施工技术;1998年04期

2 丘建金,张旷成,刘强,刘祖德;软土路基动力排水固结法实践与理论分析[J];土工基础;2004年04期

3 郭见扬;强夯夯锤的冲击力问题(强夯加固机理探讨之一)[J];土工基础;1996年02期

4 李彰明,冯遗兴;动力排水固结法参数设计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刘勇健;李彰明;张丽娟;;动力排水固结法在大面积深厚淤泥软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钱家欢,钱学德,赵维炳,帅方生;动力固结的理论与实践[J];岩土工程学报;1986年06期

7 郑颖人,陆新,李学志,冯遗兴;强夯加固软粘土地基的理论与工艺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8 刘吉福;;排水固结法砂垫层厚度需求[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9 李彰明,冯遗兴,冯强;软基处理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与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6期

10 孔令伟,袁建新;强夯的边界接触应力与沉降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磊,陈正汉;用BP网络预估强夯有效加固深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8年04期

2 陆新,郑颖人,周良忠;软粘土地基强夯加固机理、计算与推广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1期

3 郦世平;罗诚;郭健;;灌浆法在利用软弱冲积层作为人工挖孔桩持力层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4 谢淮宁;;湿陷性黄土地区大型油罐工程中DDC灰土挤密桩的应用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5 梁磊;顾强康;张仁义;孟德强;;机场特殊土地基处理专家系统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6 范义明;顾强康;张仁义;梁磊;;湿陷性地区黄土高填土处理技术试验对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7 谢石连;宁张伟;谢雄耀;;软土地区体型复杂房屋倾斜的纠偏加固——以上海某办公楼纠偏加固工程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8 程曙明;合肥市南淝河橡胶坝广场灯座地基处理[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龙刚;宣以琼;;高压旋喷桩在桥梁桩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王善龙;水泥粉喷搅拌桩处理软弱地基的几点认识[J];安徽建筑;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良;罗昊冲;;高速公路软基加固中旋喷桩的应用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国忠;薛展辉;;无填料振冲法在埃及塞得东港集装箱码头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玉成;杨光华;胡海英;张有详;;在软土地基上有反压护道路堤及堤坝的稳定计算[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卫国;姚安林;李又绿;陈华燕;曾祥国;;冲击载荷作用下含裂纹高压埋地输气管道的安全性评定[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王珊珊;李丽慧;胡瑞林;刘凯;魏欣;;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黏性土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张华东;王庆华;雷治国;;高喷插芯组合桩技术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石振明;王帅;;某工程场地地基处理方案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许金余;张鲁渝;梅平;;强夯动力Biot方程的理论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10 李建国;吕秀杰;;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玉胜;大能量强夯置换法处理深圳地区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周明涛;植被混凝土冻融效应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张永光;冲击挤密潜孔锤外表减阻结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宏贵;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赵健;软土地基强度试验研究及其增长计算理论[D];中南大学;2010年

6 温永钦;浮石粉水泥复合土的固化机理及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龚成明;黄土工程边坡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吴丽君;高速铁路非饱和土固结压缩特性及地基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谭捍华;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林军;红粘土填方路基强夯加固效果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莹;波浪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体海床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紫红;半空间地基梁的位移变分解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克红;粉煤灰处理软基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蔚;公路桥头软基加固处理方法对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江涛;高原湖相沉积软土固结沉降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许利东;“昔层”填筑土基本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明明;岸边土体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的分析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敏;超载预压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钱同庆;辽宁省公路建设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冰,刘祖德;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基若干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2 李福民,孙勇;强夯加固地基振动影响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吴铭炳;王钟琦;;强夯机理的数值分析[J];工程勘察;1989年03期

4 丘建金,张旷成;动力排水固结法在软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1995年06期

5 林军华;李彰明;;软基处理的静动力排水固结法[J];土工基础;2006年02期

6 李彰明,冯遗兴;动力排水固结法参数设计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马国栋;浅议排水固结法中的水平排水体[J];岩土工程界;2004年09期

8 孟庆山,汪稔,王吉利;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孔压和变形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0期

9 张俊;杨志银;;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基的若干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1期

10 董伟;闫澍旺;冯守中;闫福生;;采用强夯置换墩加固湿地中高速公路路基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劲松;穆启华;李珠;刘元珍;;钢管混凝土侧向冲击荷载下的变形分析及简化计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魏德敏;徐兆娟;;K型相贯钢管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空间结构;2010年02期

3 庄惠平;唐润生;李经纬;;聚丙烯-钢复合纤维混凝土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8期

4 张清林;陈立宏;白晨光;耿冬青;宋福渊;王俊生;;三轴围压下土受冲击荷载的试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年02期

5 徐兆娟;魏德敏;;钢管结构K型相贯节点的静动态极限承载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6 张华;高富强;陈龙伟;;冲击荷载下岩石动态损伤演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晓峰;秦荣;刘光焰;;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动力稳定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11期

8 刘利清;赵亮;;木结构用意杨结构胶合板冲击荷载性能试验[J];森林工程;2010年05期

9 崔晓荣;沈兆武;周听清;傅建秋;;剪力墙结构原地坍塌爆破分析[J];工程爆破;2006年02期

10 王博;李文亮;;冲击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构件与钢构件性能比较[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峰;章青;黄丹;赵晶晶;;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的近场动力学模拟[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冯志焱;;土钉技术的工程试验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党秀英;刘军;江小平;陈太林;谭一鸣;;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介质的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4 孟庆山;汪稔;雷学文;王吉利;;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饱和软土地基效果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白冰;刘祖德;;动静结合法处理软基室内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刘海峰;孙远翔;宁建国;;冲击载荷作用下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刘海峰;宁建国;;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谢永亮;黄海峰;卢玉松;方坤;;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9 庄惠平;杨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动力学性能实验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10 王柏生;陈龙珠;叶贵如;杨琳;;冲击荷载作用下减振层动力特性分析及设计参数优选[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科达石材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跃飞;从建陶“中国制式”的发展看建设现代石材业[N];中国建材报;2008年

2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对比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3 王慧;汶川地震敲响防震警钟 木结构房屋更结实可靠[N];云南政协报;2008年

4 记者 刘毅;铁龙跃动在世界屋脊[N];人民日报;2006年

5 李晓明 桂永全;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国外的应用[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6 李晓明 桂永全;外国人重视外墙外保温[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7 ;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国外的应用[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记者 刘碧玛邋通讯员 高蕾;废旧混凝土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桂兰 通讯员 高蕾;我国首座用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建筑的大楼落成[N];中国建材报;2008年

10 黄虹秀 记者 左丽琼;蒿溪回族乡重建推广预制木结构模式[N];广元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孟一;冲击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钟炜辉;冲击荷载作用下轴心受压构件动力屈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多智;冲击荷载下网壳结构的失效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宏志;冲击荷载作用下桩的纵向和横向动力响应[D];浙江大学;2001年

7 刘长江;建筑膜结构非线性振动及其预张力测量理论和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孟庆山;淤泥质粘土在冲击荷载下固结机理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3年

9 洪亮;冲击荷载下岩石强度及破碎能耗特征的尺寸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韩玉来;建筑结构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萃敏;侧向冲击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简化分析模型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2 毛海波;钢框架在冲击荷载下的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3 宋维举;薄膜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陈凡;冲击荷载作用下热轧T型方钢管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王鹏;冲击荷载作用下冷弯T型方钢管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孙云飞;山区乡村建筑洪水冲击破坏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金升;自动元胞机理论在混凝土冲击荷载下仿真试验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8 刘世波;百米以上钢筋混凝土烟囱拆除爆破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侯川川;低速横向冲击荷载下圆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朱聪;碰撞冲击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及损伤机理[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67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67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4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