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疏水烷基酯侧链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散及保坍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5-09 22:58
【摘要】:为了研究聚羧酸系减水剂(PCA)分子结构中疏水侧链对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及其损失的影响,以马来酸酐(MA)、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和丙烯酸烷基酯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4种不同疏水侧链长度(疏水侧链含碳个数分别为4、8、12和18)的聚羧酸系减水剂。通过水泥净浆流动度、流动性损失等指标检验了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性能及保坍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疏水侧链长度的增加,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性能逐渐提高,保坍性能有所改善。吸附量和zeta电位测试结果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随着疏水侧链长度的增加,水泥颗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逐渐增加,水泥颗粒表面上的持续吸附能力逐渐增强。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drophobic side chain on the slump and loss of fresh concrete, the effect of hydrophobic side chain on the slump and loss of fresh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using (MA), isopentenol polyoxylene ether (TPEG) and alkyl acrylic ester as raw materials. Four kinds of polycarboxylic acid water reducer with different hydrophobic side chain length (the number of carbon in hydrophobic side chain was 4, 8, 12 and 18, respectively) were synthesized by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with ammonium persulfate as initiator. The dispersion performance and slump retention performance of polycarboxylic acid series superplasticizer were tested by the indexes of mobility and flow loss of cement pas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hydrophobic side chain length, the dispersion performance of polyCarboxylic acid series water reducer was gradually impro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persion performance of polyCarboxylic acid series water reducer was gradually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ydrophobic side chain length. The slump preservation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oved. The results of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zeta potential test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With the increase of hydrophobic side chain length, the absolute value of zeta potential on the surface of cement particles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continuous adsorption capacity on the surface of cement particles increases gradually.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资助项目(2011BAE27B03)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A-485)
【分类号】:TU528.0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友奎,赵帆,王洛礼;低坍损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J];混凝土;2005年09期

2 苏志忠;黄雪红;林明穗;张宗伟;;X-Z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性能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孙建全;张维锋;李敏;;采用聚羧酸系减水剂配制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6年06期

4 王辉蓉;;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在自密泵送顶升钢管混凝土中的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年01期

5 丁晓川;李香亮;张万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9年01期

6 孙振平;赵磊;;聚羧酸系减水剂大单体MPEGMA的制备[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1期

7 刘飞;王强;;浅谈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6期

8 王海刚;李崇智;;引气剂对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J];混凝土世界;2011年01期

9 李崇智,冯乃谦,牛全林;聚羧酸系减水剂结构模型与高性能化分子设计[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2期

10 程天朝;李琼;;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能;唐名举;;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李崇智;王海刚;吴昊;何光明;;缓慢释放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伍双全;胡昊泽;刘治田;刘艳娇;於国伟;黄卉芬;张林骅;;一种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路芳;王子明;卢子臣;李慧群;;减缩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现状[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林天津;林荣颂;;聚羧酸系减水剂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应用[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戴会生;高秀利;;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于预拌混凝土的尝试与建议[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邵品荣;邵子善;;聚羧酸系减水剂与萘磺酸系减水剂复配的相溶性问题的探索[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振平;赵磊;黄雄荣;蒋正武;张冠伦;吕文斌;;聚羧酸—木质素磺酸盐共聚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9 熊大玉;王小虹;;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应用中的几个问题[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与工程应用——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崇智;王栋民;王金才;;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模型与作用机理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郭芊杏;衡阳慧江成功使用聚羧酸系减水剂[N];中国建材报;2011年

2 北京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熊大玉 王小虹;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应用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建材报;2009年

3 过培君;2010年外加剂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雄义;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治华;不同羧基密度与功能基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浩;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及应用[D];江南大学;2011年

2 徐鹏;砂石中粘土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吸附行为[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高瑞军;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4 刘春燕;保坍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吕晓勇;天然多羧基化合物改性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黄建;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3年

7 杨溢;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引发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8 王坤俊;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德亮;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实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10 闫存有;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对水泥适应性与应用性能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3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473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e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