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社区内认同视角下深圳混合居住保障房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30 02:08
【摘要】:保障房的大规模集中建设极易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贫穷聚集,最终导致社会问题。而混合居住社区却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社会问题的产生。目前,深圳市混合居住保障房内的混居主体,主要是以廉租房群体、公租房群体和商品房群体为主。但笔者实地调查发现,深圳市现有的混合居住保障房社区,混居效果并不理想。在同一社区中各群体间出现了相互隔阂、互不认同的现象。笔者认为社区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上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社区出现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保障房住区是政府保障房政策的窗口,,保障房小区的社区内认同问题更是直接的反映社区内各阶层的融合情况,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今后混合居住保障房社区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借鉴价值。 本文从上述问题出发,以混合居住保障房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为研究范围,从社区内认同视角切入,对公共空间如何促进社区内认同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多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直接建立公共空间与社区内认同之间的联系,直接获取居民需求和本文中所需要的数据。此外,本文还结合文献查阅法,并且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为文章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和案例支持。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应社区内认同产生的三个途径,探讨公共空间的设计问题。本文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在对国内外混合居住和社区内认同的文献进行整理后,提出了混合居住保障房的概念;其次,回顾深圳市混合居住保障房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并且配合调研和访谈,分析了社区内不同阶层居民的特点,进而明确了公共空间的设计会对社区内认同产生直接的影响;再次,结合社区内认同产生的基本途径,探知了公共空间促进社区内认同的可行途径主要有户外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筑三个方面;最后,针对提出的可行途径,从户外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筑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空间设计策略和设计要点。 最后,本文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混合居住保障房完全可以通过公共空间的户外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筑空间的设计,达到促进社区内认同的目的。
【图文】:

集合住宅,街坊,总平面图


1.5.1 开放社区思想开放社区是针对封闭社区而言的。鲍赞巴克最早提出了“开放街区”(OBlock)的规划理念,鲍赞巴克通过近二十年的设计实践,逐步完善了“开放区”的城市规划思想,并总结出了它的 4 个基本特征:(1)将空间围合的建筑,应该作为独立的单体建筑存在,相互独立并由布置;(2)建筑单体的独立性设计容易使所围合的各个空间富于个性,体现间的场所精神。(3)为了形成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空间品质,“开放街区”的理认为城市轮廓线不应当是整齐的,而应该是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为此,应当严格限制建筑高度;(4)应该摒弃古典城市同质性、相似性和标准样式的秩序,强调近现异质、混杂和矛盾的特性。奥特·福姆集合住宅是鲍赞巴克运用“开放街区”规划理念的第一个设实践,是他将多年的集合住宅调查研究付诸实践的成果[14]。

年龄结构,对象,同住,家庭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40 岁以上,占全部调研问卷对象的 60%。139 个调研对象的家庭结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身和夫妻两人,为一代人居住;第二类是与子女同住或与父母同住,为两代人同住;第三类是三代同堂或与非家庭成员合租,为三代人同住或其他。通过统计,139 个调研对象家庭结构(如图 2-2),以两代人为主体,占到总体的 39%,一代人家庭占总数的 27%,三代人及以上占总数的 34%。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娜;胡振宇;;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宜居 品质 和谐[J];城市住宅;2010年04期

2 王一明;;浅析住宅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利用[J];工程质量;2007年19期

3 刘磊;徐建三;雷艳华;;公共空间边界设计[J];华中建筑;2011年01期

4 杨竞业;;论媒介交往共识[J];理论与改革;2009年05期

5 刘朝;;城市社区道路系统的立体化设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7 杜宏武;;当代高密度社区休憩空间适居性研究的进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张大维;;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7期

9 李莉;樊沐佼;;模糊性空间历史发展及其现实意义[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5期

10 张t

本文编号:2567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67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5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