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应变率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图文】:
140.167.0×10-36000图1不同应变率加载下混凝土的单轴压缩试验数据[13]与模拟曲线对比Fig.1Comparisonbetweenexperimentalresults[13]andnumer-icalsimulationofgeneralelastoplasticdamagemodelatdifferentstrainrates应用本文提出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应变率为10-2~10-5/s下混凝土单轴受压情况进行模拟.图1为试验实测数据[13]与模拟应力-应变曲线的对比图.由图1可以看出,混凝土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达到破坏荷载时的临界应变几乎不变.由图1还可看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试件在受压过程中的弹塑性损伤特征:在荷载较小时,试件处于弹性变形阶段;随着荷载不断增加,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再呈现线性,说明不可恢复变形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看出,在不同加载速率下,本文所采用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材料应力-应变关系.2应变率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般认为,材料的力学特征参数是材料属性,与试验加载过程关联不大.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应变率的变化,混凝土力学性能参数有一定变化,其中E和ξd变化显著,这与材料内在属性不符.同时,通过已有的有限试验数据获得的模型参数(表1),利用一般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无法对其他应变率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广泛而有效的描述.宋玉普等[7]的研究发现,,随着应变率不断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得愈加稳定
已有的有限试验数据获得的模型参数(表1),利用一般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无法对其他应变率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广泛而有效的描述.宋玉普等[7]的研究发现,随着应变率不断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得愈加稳定.因此认为在拟静态应变率ε·0加载时,E和ξd值可认为是材料的内在属性,用E0和ξ0d来表示拟静态应变率加载时的弹性模量和损伤阈值.任意动态应变率ε·时的模型参数E和ξd都可用E0和ξ0d进行描述.图2是不同应变率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曲线.由图2可以看出,混凝土弹性模量与应变率呈线性关系.对图2进行曲线拟合,得到:E=E0[1+alg(ε·/ε·0)](11)式中:a为应变率敏感性参数,反映了混凝土弹性模量对应变率变化的敏感性.图2弹性模量与应变率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elasticmodulusandstainrate图3为整理得到的损伤阈值ξd随应变率变化的关系.对图3进行曲线拟合,得到:ξd=ξ0d[1+b1lg(ε·/ε·0)+b2lg(ε·/ε·0)2](12)式中:b1,b2是曲线拟合参数,反映了混凝土损伤阈值对应变率的敏感性.其他参数不变,拟静态应变率ε·0=1×10-5/s时,E0=11GPa,ξ0d=4100Pa.将此时的E0,ξ0d值代入式(11),(12),可以得出不同应变率下的E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宋玉普;刘浩;;混凝土率型内时损伤本构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12年04期
2 邓宗才;单轴状态下混凝土的静力、动力损伤本构模型[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李庆斌;混凝土静、动力双剪损伤本构理论[J];水利学报;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高谦;;基于强度理论的岩石损伤弹塑性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刘磊;张运坤;荣辉;;损伤力学理论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技术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3 俞茂宏,M.Yoshimine,强洪夫,昝月稳,肖耘,李林生,盛祖铭;强度理论的发展和展望[J];工程力学;2004年06期
4 肖诗云;田子坤;;历经荷载历史混凝土动态受拉损伤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1期
5 王静;贾宝华;李伟;王荣兰;;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6 方秦;洪建;张锦华;陈力;阮征;;混凝土类材料SHPB实验若干问题探讨[J];工程力学;2014年05期
7 杜荣强;林皋;;混凝土动力损伤本构关系的基础理论及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徐传枝;王旭光;马卉;;应变率下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05期
9 封伯昊,张立翔,李桂青;混凝土损伤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肖建清;徐根;蒋复量;;混凝土损伤模型的分类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亨利;刘锋;;混凝土类材料SHPB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综述[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群;老化病害混凝土结构质量评估及粘结加固中的基础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吕培印;混凝土单轴、双轴动态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罗章;中应变率下钢纤维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王向东;混凝土损伤理论在水工结构仿真分析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6 邱战洪;非线性动力损伤力学理论及其数值分析模型[D];浙江大学;2005年
7 韦未;拱坝开裂分析及拉应力控制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巫绪涛;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杜荣强;混凝土静动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在大坝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有志;水工混凝土温控和湿控防裂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海龙;混凝土重力坝时效位移与损伤度及其对比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孟祥强;设置少量抗震墙的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安占义;混凝土单轴受压统一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文斌;橡胶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5 展辰辉;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动力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白晓宇;统一强度理论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吴丽琴;单轴受压混凝土损伤的细观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8 翟雪;海水中冻融循环后湿筛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唐谚哲;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斜坡地基动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田子坤;混凝土单轴动态受拉损伤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大年,S.T.S.Al-Hassani,尹志华,俞宇颖,沈雄伟;混凝土的冲击特性描述[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2 肖诗云,林皋,李宏男;混凝土WW三参数率相关动态本构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高路彬;混凝土变形与损伤的分析[J];力学进展;1993年04期
4 余寿文;断裂损伤与细观力学[J];力学与实践;1988年06期
5 董毓利,谢和平,赵鹏;受压混凝土理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6年06期
6 谢和平,鞠杨,董毓利;经典损伤定义中的“弹性模量法”探讨[J];力学与实践;1997年02期
7 邓宗才,刘桂森;砼Ⅰ型裂缝体缝端损伤区边界方程式及损伤断裂判据[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李庆斌,张楚汉,王光纶;单压状态下混凝土的动力损伤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1994年03期
9 李庆斌;混凝土静、动力双剪损伤本构理论[J];水利学报;1995年02期
10 董毓利,谢和平,赵鹏;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受压全过程的实验研究及其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199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东明;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世民;李晓军;;几种常用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评述[J];混凝土;2011年06期
2 刘卫东;苏文悌;王依民;;冻融循环作用下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模型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任会兰;宁建国;;陶瓷材料动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骥;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昌明;基于细观力学的耐火材料损伤本构模型开发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4 贾彬;混凝土高温静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浩;混凝土率型内时损伤本构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范宇;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任梦宁;基于Najar能量法的混凝土分形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劳宇;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损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孙霁;混杂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力学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高谭坤;单轴受拉条件下混凝土细观准脆性损伤模型理论及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7 邵伟;考虑温度变化与水浸泡作用的混凝土与岩石疲劳破坏的非线性力学分析[D];上海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金海;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2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7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