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保证居民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渗流井和辐射井等非管井取水建筑物,因其出水量大、受季节影响较小、方便管理和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陕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且不乏成功的实例。渗流井和辐射井等取水工程为居民用水、城镇用水及农业用水提供了保障,较好的缓解了部分干旱地区缺水的问题,为当地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渗流井等非管井取水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实例,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且对非管井取水建筑物与含水层间的交换量缺乏试验研究,以至于在取水工程的前期设计和后期施工中,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导致一些取水工程竣工后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本文通过砂槽物理模拟试验,对井管(由竖井、平巷、辐射管组成)取水进行物理模拟,对影响井管取水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井管透水性能C_1(单位水头差作用下井管与含水层间的交换量)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并验证其正确性。本文共设计111种试验方案,用于分析不同辐射管仰角、不同辐射管长度、不同渗漏补给能力河流、不同辐射管末端竖井降深及浑浊河流(模拟含水层淤塞)对井管取水效果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在其它取水条件不变时,当竖井降深、辐射管仰角、河流的渗漏补给能力及辐射管长度增大时,井管出水量均随之增大。随着浊水试验时间的延续,井管出水量不断减小。以整个砂槽为研究区,对边界条件进行合理概化,以含水层与井管间交换量为耦合点,建立井管取水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将井管透水性能计算公式应用于模型中,利用试验实测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拟合。由拟合结果可知,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结果均拟合良好,说明本次所建模型是合理的、可靠的,井管透水性能C_1的计算公式是正确的。在验证可靠的模型基础上,对影响井管取水量的其它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对井管出水量影响由大到小的模型参数依次为:K_z、K_y、井管透水性能C_1、河流渗漏补给性能C_2(单位水头差作用下的河流渗漏补给量)、K_x。井管应布设在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大且河流渗漏补给能力较强的地段;(2)辐射管外增加合理的过滤措施,可以保证井管的取水效率和使用年限;(3)辐射管仰角不宜过大,建议辐射管仰角不大于30°;(4)弱透水层对井管出水量影响较大,故布设井管时应尽量避开或远离弱透水地层,无法避开弱透水层时,可人工建造导水通道,增加井管出水量;(5)合理的平巷位置有利于增加井管的出水量,本次模拟研究中,平巷距砂槽底部60cm时,井管出水量最大,取水效果最好。
【图文】:
试验装置示意图

竖管法试验装置图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9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京浓;宋汉周;霍吉祥;罗黎;;大坝基础渗流数值模拟参数灵敏度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11期
2 王熹;王湛;杨文涛;席雪洁;史龙月;董文月;张倩;周跃男;;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J];环境工程;2014年07期
3 丁天生;陈枭萌;徐嘉璐;;张家川水源地不同取水方式对比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4 徐嘉璐;陈枭萌;郭倩;牟海斌;王玮;;神木县刘家湾水源地不同取水方式对比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5 潘治霖;王基渊;郑羽良;;大雨沟水源地非管井取水方式的选取[J];地下水;2013年01期
6 李绅;董新光;吴彬;杨鹏年;;冲洪积平原渗流和管流耦合的辐射井结构[J];水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7 陈鹏;王玮;刘基;陈立;;南河底水源地取水方式选取对比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05期
8 张薇;赵亚娟;;国际水资源现状与研究热点[J];地质通报;2009年Z1期
9 王玮;畅俊斌;王俊杰;;渗流井取水方式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1期
10 张治晖;;辐射井技术[J];中国水利;2008年2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嘉璐;大降深条件下渗流井计算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郑羽良;渗流井取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潘治霖;辐射井取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刘基;改进渗流井计算模型及其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
本文编号:
2589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58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