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IPD理念的业主与DB承包商合作关系改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20:2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行,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关于设计审图等控制权的争夺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我国低信任度的建筑环境难以适用高信任度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一方面,承包商认为工程总承包的特征致使业主应该将大多数控制权过渡给承包商,然后利用自身设计施工的优化能力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业主却担心承包商因获得项目控制权后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风险,损害业主利益。根据对各地市工程总承包政策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地方文件明确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应该设置预算后审等多种控制手段,审核项目的投资金额,降低政府投资项目成本。但是,这有违于工程总承包模式应用的初衷,必然会导致承包商产生不公平感知,从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发生道德风险或者出现有机会主义行为的趋向。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表明,治理机制是改善项目绩效的重要驱动因素。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是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虽然一直以来契约治理被认为是降低项目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但仍需要通过关系治理鼓励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从而促进双方对项目期望的一致性。现代研究支持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互补作用。因此,本文利用以上理论,对设计—施工(DB)总承包模式项目管理绩效改善进行如下研究:第一,中国情境下DB模式业主治理策略选择。首先分析在我国现有情境下DB模式业主与承包商之间控制权冲突的产生原因。其次,通过委托代理理论与博弈模型对DB模式下双方冲突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引入治理策略的概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我国现有环境的DB模式项目治理策略。第二,IPD理念对我国DB模式合作关系影响分析。基于DB模式下治理策略,首先分析IPD理念对DB建设模式的改善路径,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出IPD对合作关系改善的特征和改善机理。其次对IPD理念融入DB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判断。最后利用文献分析对合同中改善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进行提取。第三,基于IPD理念的DB模式合作关系改进研究。基于合作关系的合同因素,对IPD与DB模式的合同条款进行对比,分析IPD合同条款在我国情境下设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基于IPD理念的我国DB模式双方合作关系改进策略集。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研究,梳理出我国现有情境下DB模式的应用难点,并通过项目治理理论明晰了我国情境下DB模式项目绩效改善的治理路径,然后通过SWOT等分析手段,明确了IPD理念对我国DB模式合作关系改善的积极意义。最后通过合同文本分析,总结出基于IPD理念的DB模式合作关系改善策略集。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彬;李东红;刘月宁;王璁;;“竞争”还是“合作”:组织中局部功能替代性部门间冲突的动态演进——基于研华大陆区线上业务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年12期

2 邓娇娇;严玲;吴绍艳;;中国情境下公共项目关系治理的研究:内涵、结构与量表[J];管理评论;2015年08期

3 严敏;严玲;邓娇娇;;行业惯例、关系规范与合作行为:基于建设项目组织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8期

4 胡琼晶;谢小云;;团队成员地位与知识分享行为:基于动机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5年04期

5 杨一帆;杜静;;建设项目IPD模式及其管理框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年01期

6 张秀东;郑琪;王基铭;;考虑承包商风险偏好的工程项目成本酬金合同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年01期

7 尹贻林;徐志超;;工程项目中信任、合作与项目管理绩效的关系——基于关系治理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8 周培;赵国杰;尹贻林;;合同柔性视角下工程项目发承包双方信任对合作的影响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年06期

9 张尚;任宏;Albert P.C.Chan;;设计-建造总承包管理的国际研究进展(二)——基于研究主题的文献综述[J];建筑经济;2014年11期

10 王欢明;吴光东;诸大建;;基于合作治理的公交服务控制权配置及其对效益的影响:以上海市公交服务为例[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斐;IPD激励机制对项目团队绩效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智;IPD模式下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刘晖;外资工程EPC合同模块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圣龙;基于不同项目采购模式的设计施工分工协作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王宏;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DB模式合同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7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677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